开产体重对蛋鸡整个产蛋周期的产蛋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决定了蛋鸡开始产蛋的时间,还对产蛋率、高峰期维持时长以及蛋的重量等关键指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详细分析如下:
开产体重是蛋鸡生产性能的基础。

较轻的体重可能导致蛋鸡开产时间延迟,而体重过重则可能影响其产蛋期的综合效益和蛋的质量。因此,合理的开产体重是确保蛋鸡高效产蛋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准时开产并准时上高峰,我们必须关注产前各阶段的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

饲料是蛋鸡生长和产蛋的最主要的营养来源,其中包含的碳水化合物(玉米淀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蛋鸡的生长和产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供科学配比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是提高开产体重和维持蛋鸡良好生产性能的关键。同时,饲养管理也是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包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合理的光照管理、定期的疫苗接种和疾病防控等措施,都有助于稳定和提高蛋鸡长期的生产性能,从而帮助养殖户实现高效养殖。
总之,深入了解开产体重对蛋鸡全期产蛋性能的影响,以及采取科学的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策略,养殖户可以有效地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实现高效养殖。

一、开产体重对产蛋性能的影响(排除光照影响)

(一)产蛋率

1. 达标体重:如果蛋鸡在14周龄体重达标,鸡群开产日龄为<126天(产蛋率达到5%),到90%产蛋率≤155天。

2. 体重不足:若14周龄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80克,开产日龄会推迟3-5天,达到90%产蛋率推迟7-8天,高峰期产蛋率差3.3%。

3. 结论:开产体重达标甚至超标,是确保蛋鸡按时开产和维持高产蛋率的关键。体重不足会导致开产延迟和产蛋率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二)高峰期维持时间

1. 达标体重:体重达标且内脏器官发育良好的鸡群,高峰期维持时间较长,能够持续稳定地产蛋。

2. 体重不足:开产体重不达标且内脏器官发育不良的鸡群,高峰期维持时间会缩短,有资料显示会比达标鸡群短78天。

3. 结论:开产体重达标有助于延长高峰期,从而提高整体产蛋性能。

体重不足的鸡群,如果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偿性生长,它们在高峰期后会更快进入产蛋率下降阶段,导致总产蛋量减少。

(三)蛋重

1. 正相关关系:开产体重与蛋重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开产体重越大,蛋重也越大。根据经验,体重大则蛋重大的实质是内脏器官发育优秀。

2. 结论:通过确保开产体重达标并确保内脏器官发育优秀,可以提高蛋重,进而提升经济效益。蛋重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单枚蛋的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蛋率的不足。

二、饲料营养对产蛋性能的作用及调整策略

(一)饲料营养的作用

1. 有限的改善作用:饲料营养虽然对体重不达标且内脏器官发育不良的蛋鸡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永远记住良好的体内外发育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单纯依靠饲料营养可以弥补,但无法解决发育不良带来的某些问题。如果忽视产蛋之前的发育,而于产蛋期过度依赖饲料营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产量和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产蛋期的营养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尽量弥补缺憾,而不能替代前期的科学管理和精准饲养。
2. 避免浪费:对于产蛋不理想的鸡群,在没有找到问题根源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或盲目提高饲料营养浓度,这种做法有时候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营养和成本的浪费。想获得鸡群高产能高收益的关键,在于确保鸡群的体重发育达标甚至超标,并且内脏器官发育良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饲料营养的作用,实现高效养殖。

(二)不同阶段的饲料营养调整

1. 爬坡期和产蛋前期(开产-30周龄左右):

• 策略:对于开产体重略微偏轻的蛋鸡,可以适度提高饲料能量和氨基酸浓度,并增加酶制剂和维生素,这可用于体重补偿生长需要。存在严重偏差的鸡群做好营养的同时及时加上“速大壮”,以便让鸡群快速恢复。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鸡群快速达到标准体重,为后续的高效产蛋打下基础。

2. 产蛋中后期:

• 策略:调整为适宜的营养浓度,以获得较好的投入产出比。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维持鸡群的健康和稳定产蛋,避免过度营养导致的浪费和健康问题。

(三)动态调整饲料配方

1. 依据:根据蛋鸡的品种、周龄、体重、采食量、产蛋率和蛋重,以及鸡蛋的销售方式等数据动态调整配方。定期监测这些指标,确保饲料配方能够精准满足鸡群的实际需求。

2. 目标:既要精准满足蛋鸡的需要量以维持高效产蛋性能,又要合理设置饲料配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调整,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产后鸡群的好成绩,大多归功于前期的精心培育。前期的培育工作涵盖了育雏育成和预产阶段,这几个阶段对于鸡群的成长和内脏器官的发育至关重要。除了育雏育成,预产期和爬坡期的管理也是前期培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阶段的管理对于鸡群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评估鸡群发育时,不能仅从外观指标如体重、胫长和整体匀称度来评判,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内脏器官的健康状况和发育质量,是决定鸡群发育是否出色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鸡群的整体健康和生产能力。

三、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一)加强育雏期管理

1. 均匀度和体重达标:确保鸡群在育雏期的均匀度和体重达标,是提高产蛋性能的关键。均匀度高的鸡群,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高,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性能也更好。

2. 管理措施:在育雏期,要注重鸡群的分群管理,确保每只鸡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空间。定期称重和评估鸡群的均匀度,及时调整饲养策略,确保鸡群整体发育良好。

(二)合理控制体重

1. 均匀增长:在育雏和育成期,要确保鸡群的体重均匀增长,避免出现体重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体重过大可能会导致饲料浪费和死淘率增加,而体重过小则会影响产蛋性能。

2. 管理措施:根据鸡群的生长曲线,合理控制饲料的供应量和营养浓度。定期监测鸡群的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养计划,确保鸡群在各个阶段都能达到理想的体重。

(三)关注骨骼发育

1. 关键时期:0~15周龄,特别是0~12周龄,是蛋鸡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骨骼发育不良会影响鸡群的健康和产蛋性能。

2. 营养补充:除了充足且比例合适的钙磷以外,还需要强化维生素(如VD₃、B₂、烟酰胺)和钙、磷的平衡添加。通过科学的营养补充,可以有效促进骨骼发育,为后续的高效产蛋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开产体重对蛋鸡全期产蛋性能的影响显著,因此必须重视前期的育雏和育成期管理,确保鸡群的体重和发育达标。同时,饲料营养的合理调整和动态管理也是维持高效产蛋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等因素备受关注,而光照这一隐形推手却常常被忽视。殊不知,光照作为蛋鸡重要的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的高低。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