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绵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口腔、鼻腔及胃肠粘膜发生卡他性溃疡性炎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本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二、病原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的一个种。本病毒血清型相当复杂,乞今已发现至少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牛的茨城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与蓝舌病病毒在抗原性上及其他生物学特性上有相似之处,被称为蓝舌病相关病毒。本病毒对环境因素抵抗力很强,特别是耐干燥,血中的病毒在室温中可存活25年之久。
三、症状
1.主要是绵羊发病,潜伏期3~8天。
2.体温升高,稽留5~6天,精神不振,白细胞减少。
3.口唇水肿,口腔及舌粘膜发绀(蓝舌),并进一步糜烂,致使出现流涎和吞咽困难等症。
4.鼻腔流浆液性、粘脓性分泌物,鼻腔阻塞,呼吸因难。
5.有的病羊出现蹄冠和蹄叶炎,表现局部发热,疼痛和跛行。
6.怀孕母羊感染后,可能发生流产,其分娩羔羊约有20%的出现脑发育不全病患。
7.病羊羊毛变粗变脆,质量下降。
8.羊只如无继发感染,病程一般6~14天,发病率30~40%,致死率2~3%。
四、诊断
1.依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变特点,可以怀疑或初步诊断。
2.病原学诊断:活畜采取高热期血液,病死畜采取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也可PCR等诊断。
3.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琼脂扩散试验,此外还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等。
五、防治
1.没有本病地区的防制措施
主要是坚持自养自繁,慎重引进牛羊,加强检疫工作,防止传染源的引入。本病一旦传入,很难彻底防制。
2.存在本病地区的防制措施
主导性措施之一是免疫接种, 必须使用与当地流行病毒血清型对应的疫苗才有预防效果。接种时间应选择在每年的蚊虫活动之前。
主导性措施之二是防蠓避蠓。
如有条件定期检疫羊牛,淘汰病毒携带畜,对抗体阳性畜应限制其活动。
病畜进行对症治疗,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