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哺乳母猪采食量的主要原因
实现哺乳母猪采食量最大化即实现将饲料营养转化为哺乳期生产所需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受到母猪自身健康、饲料适口性、胃容积、母猪消化力、泌乳能力与代谢力、饲喂模式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
1.哺乳母猪健康
母猪自身健康是实现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让母猪罹患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不让罹患疾病的母猪或携带病原的母猪进入产房同样重要,即产房哺乳母猪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母猪产后恢复也是影响哺乳母猪健康的重要原因,这取决于正确科学的分娩及产后护理。
2.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的适口性影响母猪是否愿意采食,饲料的适口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气味:猪的嗅觉最为灵敏,自然状态下猪主要通过嗅觉来觅食,饲料气味的改变会让猪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腐臭的气味甚至会让母猪拒绝采食;
②味觉:长期的种族进化过程中,让动物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味觉建立某种联系而出现对味觉的某种偏好,比如甜的多与糖类有关,鲜的多与蛋白质的初级成分如氨基酸和寡肽有关,猪更乐意采食具有甜味,其次是具有鲜味的食物,苦味会大大降低猪的采食。
③粘度:粘度适中,不会在咀嚼过程中让舌头运动有过多阻力;
④硬度:硬度越高、越难咀嚼则猪越不愿意采食;
⑤咀嚼后的感受:饲料是否干净、干燥或者湿润程度、包括温度冷的或者热的;
⑥饲料粒径:诚然饲料粒径越小则饲料的表面积越大,会增加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但太小的粒径会导致消化液无法渗透与所有饲料充分接触,甚至太小的粒径会增加胃溃疡的几率。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对大的饲料粒径能增加母猪的采食量,实际生产过程中哺乳母猪料多使用3~4mm筛片达到合适的饲料粒径;
饲料带给猪的感受都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进而影响母猪的采食行为或对饲料的适应过程,实际生产过程中饲料的更换、饲料加药保健、饲养员的更换都会出现饲料适口性的改变而影响采食。
3.胃容积
胃容积的大小决定单次采食量的多少,很可能我们会觉得哺乳母猪的胃容积大小是无法改变,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哺乳母猪的胃容积与后备培育阶段的胃肠的锻炼及怀孕期限饲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研究表明,给生长仓鼠饲喂中性洗涤性纤维分别含17.4%、30.1%和48.5%的日龄连续7周,结果发现,随着日粮纤维含量的增加,饲料采食量增加了44%。7周后,消化道器官的容积和重量增加,同样的,在猪群的研究中也报道,随着日粮中洗涤性纤维的增加,胃肠道器官的重量和肠道也增加,相应的采食量也有增加。因此对于青年母猪前段的饲喂,尤其在后备培育阶段以及怀孕中前期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可以扩充胃肠道容积,增加胃肠道器官重量及长度,为实现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打下基础。
4.饲喂模式
产前一周:逐渐加料?自由采食?限料?
多数猪场在母猪产前一周饲喂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人建议从母猪进入分娩舍的那一刻起逐渐增加;其他人则赞成从母猪进入分娩舍采取自由采食;但也有一些人更倾向于在分娩前几天对母猪进行限饲。
在分娩前几天采食量较高的母猪在达到泌乳高峰时(大约泌乳第20天)再次显示出较高的饲料消耗量。这种采食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断奶仔猪体重的差异,这仅针对多产母猪。产自在分娩前和泌乳高峰期采食量较高的多产母猪的仔猪,其断奶重量(8.87%)高于产自在分娩前几天饲料消耗量较低的母猪的仔猪(分别为9.21和8.46公斤;P<0.05)。因此我们建议母猪才分娩前一周不需要刻意限料,按怀孕后期正常饲喂量即可。
产后一周饲喂
分娩后第1天,只喂维持的料量:约占体重1%;
分娩后第2天,在前一天基础上增加料量1kg/天;
分娩后4~5天部分母猪恢复采食量后逐步增加采食量。
分娩第7天达到自由采食,实现采食量最大化;
分娩7天后高峰期喂料模式:
当哺乳母猪分娩后7天恢复自由采食后,应根据母猪采食量高峰期、避开高温时段合理安排饲喂时间,我们推荐即上午第一餐与下午最后一次喂料量占总额70%,中间两顿占比30%。
综上,为实现哺乳母猪采食量最大化,我们推荐哺乳母猪按下表饲喂模式进行饲喂。
5.外界环境
哺乳母猪采食量是母猪健康最直接反应,它反应了母猪的消化力、代谢力、及泌乳力,既是前母猪健康管理的结果的体现,也预示着产房高的仔猪断奶质量,及母猪下一繁殖周期的生产成绩(包括断配间隔、配准率、下一胎产仔质量)。
实现哺乳母猪采食量最大化适宜环境
哺乳期间,分娩舍的最佳温度维持在22~25℃,从25℃上升至30℃,每上升1℃采食景下降0.23kg/天/头;从30℃上升至 35℃,每上升1℃采食最下降0.45kg/天/头;
湿度最好维持在50~70之间,与温度具有叠加效应。尽最少冲栏,适当通风,风速:0.5~1.5m/秒,带走热最及度气,并保证空气新鲜
光照
母猪适当延长光照也能增加采食量,同时增加仔猪断奶重,还可提高下一胎母猪的繁殖性能。产房母猪分娩完后,应将光照时间由每天8小时延长至16小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