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猪兽医学会最新的蓝耳病分类标准中,蓝耳病感染状态被分为四级。其中Ⅰ级、Ⅱ级又分为两个子级。其中Ⅰ级(阳性不稳定)分为Ⅰ-A(阳性不稳定-高流行)和Ⅰ-B(阳性不稳定-低流行)两个类别。
所谓I-A(阳性不稳定-高流行),即正处于暴发状态,临床症状明显(流产、不吃、死胎、木乃伊、产房死亡率增加),此时从后备母猪、经产母猪、仔猪血清、阉割液、口腔液样本中,均能检测到抗原阳性。如果是双阴场,转阳后发病将更严重。
Ⅰ-B(阳性不稳定-低流行),即阳性暴发之后猪群逐渐达到稳定(至少90天)。猪群感染野毒后,中和抗体很快就会起来(28天左右),病毒血症逐渐消失(群体中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和感染速度有关),当然也会存在小比例的间歇性排毒,呈现低流行状态。
此时后备、经产母猪血液样本很少检测到病原,但各个阶段均能检测到抗体阳性。3-4个月之后,猪群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导致保护力不足(未免疫的情况下),使得场内循环病毒再次感染猪群,此时不会全面暴发,但会出现小的波动。
蓝耳阳性稳定可以分为两类:Ⅱ及Ⅱ-Vx。前者为未免疫疫苗,自然实现稳定。有两种情况比较容易实现自然稳定,一,两点式生产的母猪群。二,不引入外源后备母猪或后备母猪具有很强的免疫保护(不排毒)。
具体表现为后备母猪、经产母猪无临床症状、生产成绩回归基准线、连续90天以上保持断奶仔猪病毒阴性(60份断奶仔猪血清,6合1检测,每周或每批次检测,也可以通过家族口腔液或舌尖液来检测),并且后备、经产母猪均为阴性。因此,蓝耳阳性稳定的标准并不是单纯的生产成绩稳定,而是检不到野毒抗原。
另外一种阳性稳定状态为免疫稳定,即通过疫苗免疫实现猪群稳定。满足免疫稳定的核心条件:
1)90天以上保持断奶仔猪野毒阴性(如果是阳性,需要进行测序,使用60份断奶仔猪血清,6合1检测,每周或每批次检测)或者断奶仔猪在免疫活苗前(14或21日龄免疫,阳性稳定场因为不存在野毒,所以一般不会在14日龄免疫)保持病毒阴性(在免疫前,对产房弱猪抽样检测,一般采集唾液样本,如果是阴性,则认为是免疫稳定)。
2)免疫后无临床症状或者轻微。
3)生产成绩回归基准线。
再就是暂时净化和净化两种状态。通过封群等措施,猪群能够维持60天以上抗原抗体阴性,可以认为暂时净化状态。猪群如果能够持续维持双阴,则认为实现净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