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尾是养猪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因为它既代表经济问题,又代表动物福利问题。
咬尾会给动物带来压力和疼痛,并可能导致感染和疾病。因此,咬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继发问题,包括药物使用、体重不良变化和胴体贬值。此外,咬尾也会给饲养者带来某些不良情感体验,包括痛苦和自责。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咬尾是一种偶发性、不可预测性的自我导向性异常行为,其诱发因素既可能来自于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动物自身的个体特征。
一般来说,提高动物压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咬尾发生的高危因素。此外,动物在高压力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及方式则可能会对咬尾进行正向或反向调节,这些行为涉及探索、社交、进食或如对体温变化的反应。
目前为止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三种不同的驱动因素,每种驱动因素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两阶段模式、突然攻击模式以及迷恋模式。
两阶段模式
这是研究最多的模式,其特点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不造成损伤。最初,一头猪用嘴操纵另一头猪的尾巴,不会造成伤害或引起反应(尾巴含在嘴里)。持续的操作会导致形成小划痕或伤口,严重的会造成出血,此时,被攻击的猪会表现出回避反应。
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似乎是未发展出合适的探索行为,这会导致猪将其同伴的尾巴作为唯一可用的“材料”释放探索行为。
为动物提供足够丰富的环境可能是一种有趣的行为校正方案,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在咬伤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它的效果有多大。当然,也有建议清除咬尾的动物。
突然攻击模式
第二种模式研究较少,通常被描述为同类相食。这种攻击性行为表现为突然猛烈的咬伤,导致尾部立即受伤以及被咬动物随后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原因似乎是缺乏获取资源的机会。因此,预防策略是提供更宽裕的空间、休息区、食物以及饮用水,以减少个体之间的竞争。
此外,使生存环境更具多样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猪对同伴的注意,进而降低发生攻击的风险。在突然攻击模式下,建议将咬尾的动物进行移除。
强迫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一头猪反复抓住并拉扯另一头猪的尾巴以引起受害者的反应。咬尾者会反复施行这种行为,持续寻找尾巴进行攻击,这表明已形成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咬尾者的内在特征有关,可能涉及咬尾动物的蛋白质代谢或健康状况。通过识别并消除有这种倾向的猪,可以减少咬尾现象。
还可能存在第四种模式,其特征是突发事件导致轻微和严重的尾部损伤,并在栏内和栏间迅速传播。它似乎是由环境的突然变化引起的,例如喂养方式或温度的剧烈变化。
不管模式为何种类型,很明显,血液本身对动物有显著的吸引力(尽管个体差异很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是轻微的伤害也会增加动物咬尾的动机,即使咬尾起初并未造成伤害。
模仿是猪学习行为的基础,也在这一现象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了解行为模式有助于选择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提高环境多样性,提供可以摆弄的玩具,减少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
然而,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咬尾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现就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