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巴氏杆菌波氏杆菌临床症状与防控技术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病猪往往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几乎没有前期明显症状。有的猪在发病前可能精神、采食还正常,但短时间内(通常数小时至1天内)就会出现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 - 42℃,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可视黏膜发绀(呈蓝紫色),耳根、颈部、腹部等皮肤出现红斑,很快倒地死亡,死亡率极高,多在流行初期出现这种类型的病例。

2.急性型:

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 - 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变为湿咳,呼吸困难,有明显的喘气现象,鼻液增多,初期为浆液性鼻液,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鼻液,有时可见鼻液中带有血丝。

病猪颈部、咽喉部等部位出现红肿、发热、疼痛,触之坚硬,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和呼吸,所以病猪会表现出张口呼吸、伸颈等动作,还会流口水。病情发展下去,可视黏膜发绀,皮肤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出血点,最后往往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为1 - 2周左右。

3.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主要表现为咳嗽,尤其在清晨、采食后或运动时咳嗽较为明显,且咳嗽长期持续存在,呼吸时有啰音,生长缓慢,日渐消瘦,有的猪还会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关节炎症状,病程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防控技术

1.疫苗接种:

可选用猪巴氏杆菌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仔猪一般在6 - 8周龄首免,间隔3 - 4周后进行二免;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一次,产前1个月再免疫一次;经产母猪跟胎免疫或每年免疫2 - 3次;种公猪每年免疫2 - 3次,以提高猪群的免疫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

在选择疫苗时,要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情况来挑选合适的疫苗产品,确保疫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清扫粪便、污水等,做好通风换气工作,维持猪舍内空气清新,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同时控制好猪舍的温度和湿度,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猪只应激,增强猪体免疫力。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每头猪保证有适当的活动空间,防止因相互挤压、打斗等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疾病。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猪只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满足生长和免疫需求,例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作用的营养物质。

3.生物安全:

严格执行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严禁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入猪场。进入猪场的人员需更换工作服、鞋套,经过消毒通道、洗手消毒等程序;外来车辆必须在猪场入口处进行全面消毒,包括车身、轮胎、底盘等部位。

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和使用方法操作,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在疫病高发期或周边有疫情发生时,要增加消毒频次。

对病死猪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进行处理,防止病原菌传播扩散,同时做好人员防护,避免操作人员感染。

4.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类、氟苯尼考等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使用时,青霉素每千克体重3万 - 5万单位,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0 - 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氟苯尼考可按每千克体重10 - 20毫克的剂量肌肉注射或拌料给药(拌料时每吨饲料添加100 - 200克),每日1次,连续使用3 - 5天,但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要根据猪只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适当调整,同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确保治疗效果。

猪波氏杆菌临床症状

猪波氏杆菌主要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有两种类型表现:

1.非化脓性鼻炎型:

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侵害仔猪,病猪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起初为浆液性鼻液,之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鼻液,经常可见鼻液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堵塞鼻孔,导致病猪呼吸困难,出现张口呼吸、喘气等现象,尤其在采食和运动时更为明显。

由于鼻腔长期受炎症刺激,病猪会频繁摇头、蹭鼻,试图缓解不适,还会影响采食,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发育缓慢,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差,变得萎靡不振,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持续较长时间,影响仔猪后续的生长和健康。

2.支气管肺炎型:

病情相对严重一些,除了有鼻炎的相关症状外,病猪还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咳嗽多为湿性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可听到啰音,体温可能稍有升高或正常,可视黏膜发绀,有的猪会因呼吸困难而表现出明显的腹式呼吸,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尤其在幼龄猪和体质较弱的猪中,死亡率相对较高,而且患病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造成养殖损失。

防控技术

1.疫苗接种:

目前有猪波氏杆菌疫苗可供使用,仔猪可在适当的日龄(如3 - 4周龄左右)进行首免,间隔3 - 4周后进行二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猪群对波氏杆菌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发病几率。同时,要关注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适合猪场实际情况的疫苗产品。

2.饲养管理:

维持猪舍良好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要保持猪舍干燥、通风良好,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例如仔猪舍温度在出生后第一周可保持在30℃ - 32℃,之后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湿度控制在60% - 70%为宜,减少环境因素对猪只呼吸道的刺激,降低发病风险。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疾病传播,同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注重饲料中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些维生素对呼吸道黏膜的健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

3. 生物安全:

严格执行猪场的生物安全规定,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进入人员需严格遵守消毒、更衣等程序,外来车辆要在猪场入口处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等进行消毒,可选用碘伏、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在疫病高发季节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同时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菌传播。

4.治疗措施:

对于病猪,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等。例如,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时,每千克体重2 - 4毫克,每日1 - 2次;恩诺沙星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 - 10毫克,每日1 - 2次,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要根据猪只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实际情况调整,同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连续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观察病猪的恢复情况,必要时可调整治疗方案。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