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防控举措

1、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引发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包括两大类:冠状病毒与轮状病毒(RV)。其中,冠状病毒又包含PEDV、TGEV、PDCoV等,而PEDV是其中最为流行的病毒,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此外,PRRSV、PRV、CSFV等其他病毒亦能引起腹泻症状,但这些腹泻症状并非这些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2、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概况

对国内若干地区的病毒性腹泻流行状况系统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流行病原体为PEDV,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RV病毒。同时,还存在PEDV、RV、TGEV等多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情况,但总体而言,PEDV与RV的混合感染占比较高,显示出RV的流行趋势正逐渐增强。

3、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特征

猪病毒性腹泻在仔猪中引发的症状包括呕吐、水样腹泻、消瘦及脱水死亡等,这些症状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尽管不同病毒导致的仔猪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异不能作为鉴别病毒种类的标准。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进行鉴别。

PED(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特征包括:传播速度最快、临床表现最为严重,且造成的损失最大。在阴性场首次感染时,疫情呈爆发态势,7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能达到100%。该病易感染任何日龄段的猪只。

TGE(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播速度快,发病特征及临床症状与PED相似,但流行率相对较低。

PDCoV(德尔塔冠状病毒)相较于PEDV,其病毒复制能力较弱,在猪群中的传播能力也较弱。其腹泻症状与PEDV相似,但仔猪的致死率高达30%至80%。

RV(轮状病毒)普遍存在于猪场,尤其是产房仔猪和保育早期。尽管其毒力相对温和,发病率高但死亡率相对较低。RV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导致腹泻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猪只生长。

4、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个体治疗方面主要措施应补液为主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群体性预防的关键措施包括:确保母猪群获得有效免疫力(抗体水平整齐),可通过口服强毒(返饲)或疫苗免疫实现;确保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保护,应加强初乳管理;加强生物安全,包括产房的彻底洗消以降低病毒载量,以及单元间、窝间的防交叉措施等。

                                     病毒性腹泻防控案例分析

1、猪场概况

该猪场位于湖南中部,存栏母猪6000头,分为三条生产线,其中一线为初产线,存栏1200头;二线和三线均为经产线,各存栏2400头。该猪场采用连续生产模式,以外销仔猪为主要经营方式。

2、疫情情况与处置

2024年1月初,该猪场产房7日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栋舍发病率为70%,死亡率高达30%至40%。采集了5份腹泻病料送检,结果显示PEDV和RV均为阳性。

背景调查发现,自2023年4月起,该猪场产房仔猪连续发生腹泻,且在4月、7月、10月、12月频繁出现较为严重的流行性发病。尽管期间一直使用国内某品牌疫苗进行跟胎免疫,但全年仍处于长期不稳定状态。

针对上述情况,对场内流行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序,证实与PEDV变异毒株YGP9-202208的同源性最高。自2024年1月起,该场执行新的免疫程序:产前30天母猪免疫2ml/头(大华农止泻威),产前10天再次免疫2ml/头(大华农止泻威)。

同时,强化了产房的洗消工作,提高了洗消要求,包括消毒、白化、高温、干燥等措施。此外,还加强了管理,包括初乳管理、优化免疫操作程序、做好车间温度湿度管理、母猪膘情管理等。疫情短时间得到控制。

3、生产数据追踪

根据该场三条生产线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的产房哺乳仔猪死亡统计,可看出2023年全年出现了4个死亡峰值,表明有4次腹泻疾病的爆发。而从2024年2月起,三条线产房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均处于正常水平,说明全场生产状态已趋于稳定。

4、经济效益分析

在同样的母猪存栏满负荷生产情况下,2023年3月至10月,该场产房死亡仔猪9064头;而2024年3月至10月,全场产房死亡仔猪仅为2708头,环比减少了6356头。按2024年一头断奶仔猪500元计算,因成功防治了病毒性腹泻,该猪场在2024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318万元。

                                       小结

针对不同类型的仔猪腹泻,猪场控制策略应有所侧重。病毒性腹泻防控的重点在于如何让种猪群产生更高且整齐的抗体水平;细菌性腹泻则侧重于母猪肠道健康和炎症处理等,特别是加强围产期母猪的保健;寄生虫性腹泻则需做好种猪驱虫和仔猪保健工作。所有腹泻的发生与控制都离不开有效的现场管理,因此加强现场管理是腹泻类疾病防控的关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