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在自然选择和家养驯化过程中,猪形成了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如下:

1.群体等级明显

2.爱好清洁

3.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不发达

4.产仔数高,世代间隔短

5.生长速度快,先长骨再长肉

6.杂食性强,荤素均食,饲料转化率高

7.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8.适应性强,分布广

9.屠宰率高,肉质好

一、猪群等级明显

猪具有合群性,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和睡卧。结队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但一个猪群中存在等级,猪群规模无论是大还是小,每群猪中有一个头领,两群猪混在一起,必然发生打斗,直到确定位次。

养猪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猪群会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体质好、“战斗力强”的排在前面,稍弱的排在后面,依次形成固定的位次关系。排名靠前的猪在吃食、饮水和躺卧等方面,具有优先权。

二、喜欢清洁

在野外生活,猪不会在采食和睡觉的排泄粪尿。在养猪生产中,猪习惯在固定地点采食、固定地点睡觉、固定地点排泄的习惯。通常,猪喜欢在墙角、潮湿、蔽荫、有粪便气味处排泄。

在实心地板饲喂时,进猪三天内,可将猪的粪便堆在指定位置,调教生猪定点排粪;可在生长吃料和睡觉区域,撒上适量饲料,避免生猪在躺卧区排粪或排尿。但猪群过大、温度过高、或饲养密度过高时,猪爱好清洁的习惯就会被破坏。

三、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不发达

猪的嗅觉发达,猪鼻子嗅区广阔,嗅黏膜的绒毛面积很大,分布在嗅区的嗅神经非常密集。因此,猪能辨别各种气味。猪嗅觉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如下:

第一:仔猪固定乳头: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找到乳头,在三天内固定乳头,大多时候仔猪只吃属于自己的母猪乳头。

第二:母仔辨认:母猪能根据气味辨别是否是自己的小猪,仔猪会根据气味辨别是否是自己的母亲。在分娩舍寄养调整后,个别母猪会用身体将乳头盖住,拒绝哺乳,甚至会对寄养仔猪进行攻击或撕咬;个别仔猪会一定程度的绝食行为。因此,寄养调整后,有的猪场人员会在母猪栏位内喷洒有气味的液体掩盖气味,减少寄养对仔猪和母猪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三:识别功能:通过嗅觉,猪群可识别本群内的个体、识别圈舍和卧位;对混入本群的其它猪,原群猪能很快认出,常群起攻之,将其进行驱赶、或咬伤,严重时会咬死。生产中,特别是保育育肥猪调栏,不能将一头猪放入另一群猪中,以免受其它猪攻击受伤或致死。

第四:查情和判定发情:公猪可以凭借灵敏的嗅觉闻到发情母猪的气味,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准确地辨别出母猪所在方位。同样,发情母猪受公猪特有的气味的刺激,表现出“静立反射”。养猪生产中,常用公猪气味剂或公猪母猪面对面接触,判定母猪是否发情。

第五:寻找食物:猪依靠嗅觉能有效地寻找远处的食物。或许这项功能确保猪在野外避免被饿死。

猪的听觉:猪的耳朵大,外耳腔深而广,转头灵活,听觉相当发达。能迅速地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各种声音刺激快速建立条件反射。猪对意外声响特别敏感,尤其是与吃喝有关的声音更为敏感。

仔猪生后几小时就对声音有反应;母猪在放奶前发出的哼哼声,可呼唤仔猪迅速回窝吃奶。分娩仔猪和保育猪听到突然的响声,会出现炸群现象。即:整栋舍的猪突然受惊,在栏位内乱跑乱窜。因此,猪舍要尽量保持安静。

猪的视觉:很弱,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野范围小,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猪对光刺激一般比声音刺激出现条件反射慢得多,对光的强弱和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也弱,辨色能力也差。

四、产仔数高,世代间隔短

猪是多胎高产动物,一年四季都能发情配种。猪的初情期早,妊娠期和哺乳期短。当前规模化猪场,在后备猪7月龄左右开始配种,大多数猪的妊娠期114-117天,哺乳期21天-25天不等,个别家庭农场猪的哺乳期会超过30天。

猪的世代间隔短,母猪一个发情期的排卵数常常为20-30个,后备母猪7月龄左右配种,配种后4月内产仔,公猪一次射精量200-400ml,含精子几百亿个,后备公猪7月龄可采精配种。

当前,国内大多数规模化猪场的窝均总产仔数大于13头/胎,年产胎次大于2.2胎。大多数母猪场的PSY超过25头,个别母猪场PSY可达30头。丹麦相当一部分猪场的PSY大于30头,即:一头母猪一年可提供三十多头断奶仔猪。

五、生长速度快,先长骨再长肉

新生仔猪平均体重1-1.5千克,成年母猪和成年公猪的提高为二百多千克,仔猪出生体重约成年猪体重的1%左右。仔猪出生后,体重增速特别快,25日龄体重可达7.5千克,短短二十多天,仔猪体重比出生时增加数倍。一些规模化猪场的育肥猪180日龄,体重可到290斤。个别优秀种猪,5月龄内体重可达200斤。

在仔猪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生长速度不同,有“小猪长骨,大猪长肉,肥猪长膘”之说,即:生猪先生长骨骼、再生长肌肉,后沉积脂肪。

六、杂食性强、荤素均食,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肉食和素食均可食用。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成年野猪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猪具有坚强的鼻吻,好拱土觅食,能掘食埋藏在地下的各种饲料。为避免打斗损伤,有的猪场对新生仔猪剪牙。

猪的唾液腺发达,胃肠道内具有各种消化酶,便于消化各种动、植物饲料。猪对饲料的消化率仅次于鸡,而高于牛、羊。猪是单胃动物,能充分消化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当前,规模化猪场的生猪饲料转化率较高,从体重六七千克至体重一百多千克出栏,很多猪场的全程料肉比低于2.8,即:吃2.8千克饲料,猪体重可增加1千克,有的猪场料肉比可到2.5。生猪在保育阶段,饲料转化率更好,此阶段的料肉比常低于1.7,即:吃1.7千克饲料,猪体重可增加1千克。猪体重大于240斤后,饲料转化率逐渐下降,结合猪价、猪的体重及料肉比,选择合适的出栏时机,对养猪效益非常重要。

七、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小猪皮下脂肪少、皮薄毛稀、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能力差,比较怕冷。刚刚出生的仔猪,所需的环境温度为31℃左右,如温度过低,会影响仔猪健康,冬季低温天气,会影响仔猪生长;规模化猪场常常用保温灯或加热板等给仔猪进行保温。

大猪汗腺退化、皮下脂肪较厚,比较怕热。成年公猪和成年母猪的舒适温度为18℃,国内夏季很多地区的温度大于30度,为避免成年猪因高温健康受影响。很多猪场夏季通过风机和水帘,对猪舍进行降温,减缓成年猪的热应激。

此外,温度不适时,猪自身会通过动作进行一定的调节。当温度过高时,猪在躺卧时会将四肢张开,充分伸展躯体,呼吸加快或张口喘气,加快散热。当温度过低时,猪蜷缩身体,和其它生猪紧紧挨着一起,最小限度地暴露自身体表,减少热量流失。

八、分布广、适应性强

猪对不同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很多地区都能生存,是世界上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家畜之一。其中,猪的数量中国最多,年可出栏生猪几亿头。欧洲的西班牙、德国、法国、丹麦、荷兰年出栏生猪均超过一千万头,美国和巴西每年也可出栏数千万头生猪。

九、屠宰率高,肉质好

猪的屠宰率因体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别,大多数在65-83%,而肉用牛可达60-70%,羊屠宰率为45-55%,猪屠宰率比牛羊高。此外,和牛羊肉比较,猪肉含脂肪和热量多。

受价格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牛羊肉的人均食用量低于猪肉。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当前猪肉是人民较为喜爱,食用较为广泛的肉类。国内的很多菜都可和猪肉搭配进行烹饪。在过去,饭菜中缺乏油水,人们喜欢吃肥肉;当前,很多人考虑身材,比较喜欢吃瘦肉。

猪的瘦肉率受遗传、营养水平、饲养环境等因素影响有所不同,但瘦肉率为高遗传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大。瘦肉率方面,中国本地猪种瘦肉率平均在30%-48%,而杜大长等猪种瘦肉率超过60%。加上中国本地猪种生长速度慢,当前,大多数猪场的品种为杜大长等引进品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