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玉米消费总量增长态势 (一)消费总量稳步上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消费结构来看,饲用消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约占总消费的七成。工业用粮约占二成,食用消费占比较小。 回顾历史,我国玉米消费总量从早期的较低水平逐步增长。一方面,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玉米的饲用消费。另一方面,工业领域对玉米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淀粉及下游深加工领域,玉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不同阶段的增长幅度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在某些年份,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例如,政府推行 “乡村振兴” 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玉米,同时也促进了玉米的消费。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种植模式的优化,玉米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为消费总量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二)新年度有望创新高 新年度玉米消费总量预计将达到近 3 亿吨水平,创历史新高,这一预测有着充分的依据。首先,饲用消费回暖是一个重要因素。受生猪养殖效益好转带动,近期饲料产量增长明显。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 8 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 2783 万吨,环比增长 5.0%,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 31.2%,同比增长 5.6 个百分点。根据常年规律,四季度是畜产品消费旺季,玉米饲用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其次,工业消费增长也为玉米消费总量创新高提供了支撑。玉米在淀粉及下游深加工领域应用广泛、产业链长,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拉动玉米工业消费,玉米深加工产业整体开机率处于历史高位。据有关机构估计,2024 年上半年深加工企业累计玉米消耗量同比增长 17%,其中淀粉加工企业和酒精加工企业涨幅分别达到 11% 和 34%。 此外,小麦对玉米的饲用替代大幅下降。2023 年河南等主产区受 “烂场雨” 影响,发芽小麦比例偏高,大多进入饲用领域,导致全年小麦饲用消费达 3000 多万吨。今年夏收小麦品质总体较好,价格明显高于玉米,小麦饲用替代不再具备优势,预计小麦饲用量减少约 2000 万吨,这部分市场份额将转向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4/25 年度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将达到 19350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约 250 万吨。综合判断,预计 2024/25 年度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达 8450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 200 万吨以上。由于饲用消费回暖、工业消费增加,预计 2024/25 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达到近 3 亿吨水平,创历史新高。 二、消费增长的原因剖析 (一)饲用消费回暖 一方面,生猪养殖效益好转带动饲料产量增长,增加玉米需求。受生猪养殖效益好转带动,近期饲料产量增长明显。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 8 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 2783 万吨,环比增长 5.0%,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 31.2%,同比增长 5.6 个百分点。根据常年规律,四季度是畜产品消费旺季,玉米饲用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对玉米饲用消费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小麦饲用替代下降,部分市场份额转向玉米。2023 年河南等主产区受 “烂场雨” 影响,发芽小麦比例偏高,大多进入饲用领域,导致全年小麦饲用消费达 3000 多万吨。今年夏收小麦品质总体较好,价格明显高于玉米,小麦饲用替代不再具备优势,预计小麦饲用量减少约 2000 万吨,这部分市场份额将转向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4/25 年度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将达到 19350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约 250 万吨。 (二)工业消费增长 玉米在淀粉及下游深加工领域应用广泛,宏观经济回升拉动工业消费,深加工产业开机率高。玉米在淀粉及下游深加工领域应用广泛、产业链长,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拉动玉米工业消费。据有关机构估计,2024 年上半年深加工企业累计玉米消耗量同比增长 17%,其中淀粉加工企业和酒精加工企业涨幅分别达到 11% 和 34%。新季玉米上市初期收购价同比走低,使得主产区深加工企业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盈利水平,提高了企业收购加工玉米的积极性。预计 2024/25 年度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达 8450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 200 万吨以上。 (三)政策与市场因素 国家储备粮的适时调控稳定市场,同时进口趋势变化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国家储备粮的适时调控对玉米市场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在玉米产需紧平衡的基本面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调控决定了年度玉米市场价格的主基调将以稳为主。对于贸易加工主体来说,局地玉米价格因集中上市出现短期急跌,往往不是风险而是机会,不盲目跟风看空、保持正常采购节奏,很可能是今年玉米市场中最稳妥的策略。 同时,玉米进口趋势的变化也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保持高位,连续 4 年超过进口配额,2023 年更是达到历史第二高位,较上年增长 31.6%。但进入 2024 年,玉米进口趋势开始出现方向性变化,特别是近几个月,玉米进口环比同比均大幅下降,未来甚至有望重回配额之内,这对国内新季玉米收购价格来说构成利好,有利于国内玉米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据海关数据,今年 1 月份至 8 月份,我国玉米累计进口量 1255.8 万吨,同比下降 15.7%。其中,5 月份之后,连续 4 个月每月进口量不到 110 万吨,5 月份至 8 月份累计进口量 347.9 万吨,同比下降 45.4%,特别是 8 月份玉米进口量仅 42.9 万吨,同比下降 63.9%。结合当前进口玉米到港船期,预计今年 9 月份至 12 月份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进口量将低于 1600 万吨。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产量的增加,更有利于促进供需趋于平衡,也有利于各方预期改善。 三、未来趋势与影响 (一)产业稳定发展 玉米消费总量增长对玉米产业及相关领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消费总量的增长为玉米种植户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保障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激励更多农民投入到玉米种植中,进一步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玉米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种子研发、化肥农药供应、物流运输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种子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的玉米品种;物流企业会优化运输路线和方式,提高玉米的运输效率。 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看,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消费总量的增长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玉米在饲料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确保了畜牧业和工业的稳定发展,间接保障了食品供应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我国对玉米的需求增长也促使国内玉米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据统计,2020 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连年突破关税配额,但随着国内玉米产能的持续增长,特别是玉米单产大面积提升行动的加快推进,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大幅缩小,进口需求已明显减弱。 (二)市场策略调整 对于贸易加工主体来说,在玉米消费总量增长的趋势下,应采取合理的市场策略。首先,不盲目跟风看空是至关重要的。新季玉米上市初期,价格可能会因集中上市而出现阶段性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玉米市场的长期走势是下行的。贸易加工主体应理性看待价格波动,避免被短期市场情绪所左右。 保持正常采购节奏也是一种稳妥的策略。在玉米产需紧平衡的基本面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适时调控将引导玉米价格企稳回升并运行在合理区间。贸易加工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和市场情况,合理安排采购计划,避免在价格高点大量采购,也避免在价格低点过度观望而错失采购时机。 此外,贸易加工主体还可以加强与玉米种植户和供应商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同、提供预付款等方式,确保玉米的稳定供应,同时也为种植户提供一定的保障,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玉米消费总量增长的大趋势下,玉米产业及相关领域应积极应对,抓住发展机遇,同时贸易加工主体也应采取合理的市场策略,共同推动玉米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