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国内规模化猪场频发“猪蓝耳混感综合征”问题进行摸索研究,总结了该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的一般性特点,推荐了基于实践验证的实用防控方案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猪蓝耳混感疾病:病因、诊断
蓝耳混感综合症主要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为原发, 继发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 弓形虫等病毒、细菌、原虫的混合感染。近年来该病呈上升态势,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特点
在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下,高密度饲养的猪群随时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任何不良应激因子均可诱导产生相关疾病,因而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常年发病。炎热夏季温湿度控制不当,加之养殖环境污染源控制(消毒灭源)不到位,各种病原体含量超标,则相对较高发。本病具有急性发病、快速传播、发病率高(批量发病)、病程较长(后期转为慢性病征)、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早期个别发病处置措施不到位,可迅速波及整场,甚至临近的周边猪场也能构成间接或直接性传染,有地区性广泛流行的态势[1];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养殖环境恶化(污染)、基础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及落实不到位、滥用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品)的猪场最容易发病。
2 临床表现
受到感染的猪体温会升到40到41℃,有的还会升到42℃,并且伴有呼吸困难、精神低沉、喜欢卧着、食量逐渐减少,或者是没有食欲,受到感染的病体年龄越少,实际死亡率就会越高,整个群体都会受到感染。有的感染猪皮肤泛红,耳缘发热、腹下四肢无力,以及身体多处都有紫色斑块。精神萎靡不振、走路不平稳、尿液也大都是黄色或者是酱色液体,粪便过硬且伴有黏液。还有的感染猪会存在腹泻、腹式呼吸、流鼻涕、咳嗽等情况。在几天里,出现败血症状的病猪会迅速死亡,育肥猪在死亡之前会出现是指摇晃、全身出现蓝紫色。妊娠母猪、空怀母猪可以提升体内温度,粪便呈球状、食欲较低。在用药之后,会让体温降低 到标准,但是依旧存在食欲不振的情况,还有的存在流产、早产等情况[2]。
3 解剖检查分析
在实际解剖中可以发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者是大叶性肺炎,肺部肿大、变硬,肺胸膜与肺脏出现了粘连,肺脏呈现出橡皮肺、花斑肺的特点,也存在肺脏增宽的特点,其中包含胶装物。气管、支气管中存在非常多的泡沫,心耳、心内膜存在出血的情况,心冠脂肪出现胶样浸润。同时,淋巴结也会出现肿大的情况,特别是在腹股沟浅淋巴切面湿润外翻,具有严重的肿胀情况,内脏淋巴中包含了隔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内容,也展现出肿大的情况,还有的呈现出土黄色,还有的是暗红色。扁桃体出现充血的情况,在腹腔中展现出大量的液体,还有的病猪肝表 层出现少量纤维素样物质流出,肝脏肿大,颜色逐渐变淡。还有的病猪的肾、喉头、心内外膜等位置都存在出血点。脾脏出现肿大,边缘或者是肝脏表层出现出血性梗死。
4 猪高热混感症原因研究
猪群中出现免疫抑制病原的隐形感染与长期性感染,这对猪自身的免疫水平和细胞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猪体处于免疫麻痹或者是免疫忍受情况下,实际疫苗难以产生免疫系统,缺少对免疫抗体的维护。气候、温度以及环境条件等内容出现变化的过程中,应急因素的出现,导致免疫水平过低的猪群出现疾病。 在高温、高湿背景下,饲料管理工作并不优越,很容易出现霉变的情况[3]。发病猪场喂养发霉的饲料或者是搭配不科学,导致猪群获取的营养过低,体质较为虚弱,抵抗水平逐渐降低。还有的发病场所不接种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疫苗,猪瘟抵抗无法达到预期设定标准。猪群管理水平过低,生存环境过差,例如猪群排泄物没有实施无害处置,会影响猪群生存的空气环境质量,以及实际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落实不全面等问题,都会为猪高热混感症的出现提供条件。
二、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混合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对猪类养殖业有较大影响。猪混合感染是指同一猪群中病原微生物的多种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和动物健康。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猪混合感染防治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猪混合感染防治措施,以及如何有效地减少猪混合感染的风险。
1. 合理的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猪混合感染防治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饲料与水质管理
保持饲料和水质的优良是预防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措施。饲养者应确保饲料的质量,避免饲料霉变引起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保持水质清洁、新鲜。
1.2 猪场环境控制
良好的猪场环境有助于预防猪混合感染。要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卫生,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猪舍设施应设计合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慎重引种,严格检疫,实施“全进 全出”和封闭式管理,定期灭鼠、杀虫;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保持猪场良好的生态环境。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在该病多发季节,每日或隔曰进行 消毒,场地环境用火碱溶液消毒,圈舍用过氧乙酸等消毒液进行消毒。杜绝与疫区的交往,防止疫病传入
1.3 疫苗接种
合理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手段。病毒性疾病是猪混合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及时接种适当的疫苗可以显著减少猪群感染风险。疫苗接种应遵循疫苗使用说明书的建议。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猪场要根据当地的动物疫情和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常年 做好各种疫苗接种工作。
2. 定期监测和筛查
定期监测和筛查猪群的健康状况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几种监测方式常被采用:
2.1 病原学检测
通过对猪体表和分泌物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潜在的感染病例,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PCR和ELISA等。
2.2 体温监测
定期测量猪体温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感染情况。体温升高可能是猪体内存在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表现之一。因此,监测猪体温常常被用于早期发现猪混合感染。
2.3 临床症状观察
定期观察猪群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手段。一些疾病会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通过观察和诊断这些症状,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病例。
3.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是减少猪混合感染风险的重要一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防疫隔离
及时隔离感染猪和疑似感染的猪,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养殖者应设立专门的隔离区,有规范的隔离操作流程,确保感染猪和健康猪的有效隔离。
3.2 微生物灭活
定期进行猪场消毒工作,可以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减少猪混合感染的风险。合理选择消毒剂,并按照厂家说明进行使用,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3.3 养殖操作规范
建立规范的养殖操作流程,包括合理的饲喂、清洗、消毒等操作。养殖者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猪混合感染防治知识的了解和安全意识。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4.1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以确定使用哪种抗生素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同时要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时机和剂量,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4.2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使用已经被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
4.3 防止抗生素残留
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相关的权威指导,避免抗生素在猪体内残留过久。遵循用药周期,并在治疗结束后根据规定的时间进行排出。
综上所述,猪混合感染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对猪类养殖业有一定的危害。合理的饲养管理、定期监测和筛查、强化生物安全措施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预防和控制猪混合感染的关键措施。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猪群的感染风险,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