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会严重影响肉牛的生产性能,是世界范围内造成肉牛行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应激是诱导肉牛发生BRD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造成肉牛群体应激的运输、断奶、环境变化等各类应激事件,会导致肉牛的免疫力下降,使BRD病原更容易侵袭肉牛机体,增加肉牛患BRD的风险。因此,注重肉牛生产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在深入理解肉牛行为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肉牛应激,是肉牛BRD的重要防控策略。

关于如何在肉牛生产中缓解肉牛群体应激,提升肉牛动物福利,我们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吴雨虹老师进行讲解。

应激是指动物在面对无法适应的特定环境或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的目的是帮助动物维持生理稳态,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应激反应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识别阶段,动物感知到外部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其次是代偿阶段,此时机体会激活一系列生理机制以抵抗或适应应激源;最后是失代偿阶段,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机体无法适应,可能会导致机体发生异常,甚至发病。

应激源是指能引发动物应激反应的外部或内部刺激、因素或条件。在肉牛生产过程中,通常认为应激源有六大来源,分别为生活环境、饲养管理、群体社交、营养管理、人为因素、疾病与疼痛。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极端温度、恶劣天气、饲养环境变化、饲养密度增加、群体社交中的排斥和攻击、饲料更换、缺水缺食等。断奶和运输是肉牛生产中的两大主要应激源,对动物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影响非常大。

影响肉牛应激的因素包括基因、动物品种、个体差异以及动物过去的经验。从品种差异来说,某些肉牛品种天生就相对温顺,对应激源的反应可能相对较小。动物的个体差异和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其对应激源的反应,在面对相似刺激的时候,同样生活环境中的不同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

犊牛预处理是在未出售前针对犊牛的饲养管理计划,旨在优化犊牛的免疫系统和营养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减少未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内容主要包括断奶、适应固态饲料、使用饲槽和水槽、免疫接种、公牛犊去势、驱虫以及去角或去尖等操作

对于肉牛而言,断奶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应激之一。正确的断奶阶段管理能帮助犊牛顺利过渡到新的饲养阶段。断奶时间通常在犊牛4-6月龄期间,应该在出售的至少45天前开始进行。可以考虑采用隔栏补饲断奶技术,提供饲草和饮水。断奶第一周犊牛体重可能会下降,但一般从第二周会开始增重。为了保持犊牛的适当生长,推荐日增重保持在低水平,保证肌肉和骨骼的增长,避免过多脂肪沉积。此时犊牛应激反应较强,养殖人员应每日巡圈,观察犊牛精神状态、食欲、反刍和粪便状态,注重营养补充。科学的断奶策略有助于减少应激,确保犊牛在断奶阶段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去势、去角/去尖是预处理过程中的常见操作。去势可以减少肉牛攻击行为,降低外伤发生和人员受伤几率,便于管理。去角/去尖也有助于减少牛的攻击性,避免人牛损伤,节省饮水和采食空间。建议在去势过程中考虑给予局部麻醉药物和解热镇痛类药物(如美洛昔康),保障肉牛动物福利。对于去角/去尖要注意规范操作,确保伤口在出场前已经愈合。

犊牛预处理的优点很明显,肉牛繁殖场出产的犊牛质量更好、售价更高,因此牛场的声誉也会更好。缺点则是需要肉牛繁殖场投入更高的饲料、疫苗和人工支出。对买家来说,犊牛预处理可以帮助降低入场BRD发病率和病死率,未来育肥牛的生产性能会更好。犊牛预处理是一项很好的防治BRD的策略,但预处理会增加经济成本,肉牛繁殖场可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选择性开展各项操作。

在运输肉牛之前,要预估运输时间和距离,提前检查天气和运输路线。对运输车辆应进行检查、清洁和消毒,以确保运输的安全性。运输期间要控制装载密度,以降低肉牛外伤的发生率,每头成年牛一般占地1~1.4平方米,运输有角的牛时应适当降低密度。在装卸设备方面,要检查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破损,装卸成年牛时坡道坡度应⼩于25度,装卸犊⽜时坡度应⼩于20度。赶牛过程中尽量不使用电击棒暴力驱赶。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牛群的体重、年龄和购买来源等因素,判断牛群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对高风险牛群进行大群预防性给药,大群预防性抗生素给药可以有效控制BRD的发病率,常用的药物包括土霉素等。


在牛群入场管理中,关于降低应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每头牛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躺卧,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反应;
  • 休息时间应与运输时长大致相等,以充分恢复体力;
  • 提供充足干净的饮水,保证牛群的生理需求;
  • 先喂食干草2~3天,再逐渐更换成育肥日粮,逐步适应新的饲料。

免责申明:本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以供给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请诸位在阅读后,尽快删除,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