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洲猪瘟为例的猪群健康管理内涵与要点

黄淑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当前非洲猪瘟流行现状

01

非洲猪瘟(流行历史

2018年,Georgia-2007-like基因II型强毒株传入我国;2020年,基因II型部分基因人工缺失和自然基因缺失弱毒株在我国出现;2021年,I型低毒力非瘟病毒在我国首次报道;2023年,基因I型和基因II型重组(嵌合)强毒株在我国首次报道。

02

当前非洲猪瘟流行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非瘟病毒出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地理上呈现从东至西、由北向南流行趋势,其中非瘟病毒疫情爆发和流行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华东、西南、华南等省份也有散发。

从整体来看,我国非瘟病毒有新的变化,出现多毒株的发生和流行,主要流行弱毒株和低毒力毒株,北方地区出现的新的基因I型/基因II型重组(嵌合)株,值得高度警惕。基因缺失弱毒株主要表现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异常猪CT值低,隐藏排毒时间长,精准剔除难度高,栋与栋之间、栋内流行无规律性,空气传播速度快,可经人流、车流、物流、水流等多途径传播。

从趋势来看,当前非瘟病毒没有减缓迹象,叠加冬季和雨季等因素,非瘟病毒疫情发生和防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03

非洲猪瘟特点

非洲猪瘟有七“高”特点,包括:

高接触性(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高传染性(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多途径传播,气溶胶传播);

高病死性(理论上,100%病死率);

高发病率(发烧、流产、出血、皮肤坏死、关节肿胀等);

高免疫抑制性(引起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感染);

高复杂性(多基因型毒株流行,包括基因II型株、基因II型基因缺失株(人工缺失株、自然缺失株)、基因I型株、基因I型/II型重组(嵌合)株,混合感染检出高,多病变型);

高抵抗性(非瘟病毒在环境稳定性强)。

04

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弱点

1.需要宿主:猪、野猪和蜱是自然宿主,脱离宿主不易存活。

2.怕强酸、强碱:非瘟病毒在pH<3.9或>11.5下,可被灭活,可使用烧碱等消毒药。

3.怕消毒药:过硫酸氢钾、复合碘、戊二醛、复合酚、次氯酸钠(漂白粉)等许多消毒药均能有效杀灭非瘟病毒。

4.怕高温:非瘟病毒在56℃70分钟或60℃20-30分钟下可被灭活。煮熟的猪肉食物是安全的。

5.怕干燥:非瘟病毒在干燥环境中易失活,故应保持环境干燥。

05

当前流行非洲猪瘟病毒特点

1. 基因II型野毒株:为类格鲁吉亚毒株(Georgia-07-like),我国最早发现的野毒株。致病力强,致死率高,临床症状明显,空气传播有限;以潜伏期短,临床似猪瘟,高热,皮肤出血,心肌出血,脾脏肿大数倍,严重梗死,淋巴结出血,肾脏出血为特征。传播速度慢,感染到出现症状前有空窗期,因此,早期唾液核酸检测灵敏,早期精准剔除容易成功。

2.基因II型部分基因缺失株:为基因II型野毒株在自然界发生的自我适应性自然基因缺失株,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人工敲除部分基因。毒力稍弱,致死率偏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低烧,皮肤红,减料,关节肿大,皮肤坏死,母猪流产。排毒没规律,早期唾液核酸难检出,精准剔除难,需辅助咽拭子、扁桃体核酸和抗体检测才能检出,需整栋或全场清除。

3.基因I型野毒株:为意大利、西班牙流行野毒株,毒力相对格鲁吉亚株弱很多,但相对基因缺失毒要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生长迟缓,消瘦,关节肿胀,皮肤溃疡,死亡率低,常因继发感染而死淘率高,大约在40%-50%。感染后排毒与基因II型强毒接近,只是出现症状晚或没表现,但持续排毒,组织PCR检测ASFV阳性。基因II型七基因缺失疫苗(HLJ/18-7GD)对基因I型、基因I型/基因II型重组(嵌合)株的交叉保护性差。

4.基因I型/II型重组(嵌合)毒株:该毒株10个不连续的片段来自基因Ⅱ型Georgia-07-like强毒株,占比约56.5%;其余10个不连续的片段来自基因Ⅰ型NH/P68-like毒株,占比约43.5%,在遗传进化上形成一个独立分枝,对检测、疫苗研制及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当前在我国北方监测到,但未造成我国其他区域大规模的流行。妊娠母猪易感。高度致死性,与基因II型原始毒株相当高水平传播,有限气溶胶传播(10m),需重新考虑空气过滤作用。全基因组测序或P72基因和CD2V基因测序来鉴别毒株。

二、以非洲猪瘟为例猪群健康管理的内涵和要点

随着养猪业新发展和疫情新变化,尤其非洲猪瘟发生之后,从业人员意识和觉悟发生根本性变化,兽医人员从临床兽医向预防兽医、管理兽医转变,从兽医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大家深刻理解到,健康是最好生产性能,是最好生产效益,是最好增效降本,生物安全是最重要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就是要坚持以猪为中心,通过生物安全措施,让原本健康动物一直维持下去。

01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其实就是猪安全,是猪群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管理措施,生物安全的内涵就是不让病毒进入猪场,不让病毒进入猪舍,不让病毒接触到猪,接触到猪不感染。

生物安全分理念性生物安全、设施性生物安全和管理性生物安全三种。

理念性生物安全就是养猪从业人员从思想意识、疾病防控观念层面理解生物安全。

设施性生物安全是从建设层面考虑猪场选址、场区布局、生产流程规划,洗消烘水毒设备、空气过滤系统和净水系统设置,以达到生物安全要求。

管理性生物安全是如何让日常生物安全措施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生物安全需要遵循管理原则和技术原则两个原则。

管理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猪为中心原则;风险意识原则;生物安全原则;大道至简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严格执行原则;与时俱进原则。

技术原则包括:系统防控原则;科学选址原则;消毒切断原则;区分净污原则;单向流动原则;互不交叉原则;早快准狠原则;剔除净化原则。

02

“养、防、检、制”健康管理要点

非洲猪瘟是一种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疾病。所有猪场是命运共同体,我们需相互协作,联防联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这也是所有猪场共同的意识、觉悟、责任与担当。面对非洲猪瘟,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通过“养、防、检、制”健康管理要点来实现非洲猪瘟的防控与净化。

1.养:(1)构建“以人为本,以猪为中心”、“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2)根据自身人才、技术和资金,建议适度规模发展。(3)遵循猪的自然属性,加强饲养管理,尤其重点关注温度、湿度、密度、饲料、饮水、通风等关键环节;保持环境干燥;提供绿色、全价饲料,防止饲料发霉;提供干净充足无污染饮水。(4)避免或减少应激。(5)科学保健,维护动物结构(皮肤、黏膜、微生态菌群等)的完整,维护猪心理和生理机能正常,提高猪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猪的感染阈值,让猪变成猪坚强。

2.防:(1)ASF没有疫苗、药物,生物安全是防非唯一措施。(2)生物安全应坚持因地制宜、大道至简、外紧内松原则,不要草木皆兵,否则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和坚持下去。(3)选址是生物安全最重要环节,应距离猪场、屠宰场、公路等3公里以上。(4)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4)尽量减少人与猪的接触;(5)加强空气和水的过滤,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对人流、车流、猪流、物流进行彻底消毒。(6)严格区分脏区与净区,岗位、单元不交叉,单向流动。(7)加强对CSF、PRRS、PCV、PR等基础疫病防控,最好做到双阴。(8)灭蚊蝇,灭老鼠,防鸟。

3.检:(1)坚持走净化ASF之路,通过检测与淘汰,保持双阴,逐步建立非洲猪瘟ASF净化场,通过以点带面,最后实现区域净化。(2)精准检测是精准剔除ASFV感染猪最重要环节,需要精准检测手段和检测试剂盒,随着人为基因缺失株和自然弱毒株的出现,抗体检测势在必行,单一方法很难确切辨别毒株,必要时需要核酸检测(P72基因)+抗体检测+全基因组测序或重点基因(P72、CD2V、MGF基因)测序+病毒分离(必要时)。

4.制:(1)ASF没有可供用于治疗的产品。(2)及时发现异常猪,一旦确诊为ASFV感染,应通过检测评估,确定剔除方案,剔除需按“快、准、狠”原则,严格隔离,彻底消毒,避免交叉污染,点状剔除(强毒株感染)或者整栋、全场清群(弱毒株感染),发病猪无害化处理。(3)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找出ASF发生中生物安全有可能的漏洞环节,亡羊补牢,填补漏洞。  

来源:《猪业》2024年第二期“重要疫病防控与净化”系列文章

编辑:王诗虹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