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过程中,生长育肥猪常发生咬尾、咬耳、咬腹现象,通常会造成猪群日增重下降、料肉比增加、出栏时间延长以及死淘率增加等问题,对当下微利养猪时代猪场成本控制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所述是一例在规模化育肥场发生的咬尾问题案例。

01

猪场背景

该场为设计规模4.2万的保育育肥一体式育肥场,2/3漏缝、楼房模式。全场15个栋舍,每栋舍6个单元,平均存栏450头/单元,40-50头/栏,满负荷生产状态。

02

问题描述

➤ 据场内技术员反馈,每批次生长育肥猪均出现咬尾现象,同时也会发现咬耳和咬腹问题,严重栋舍比例高达2-5%。

➤ 临床巡视发现,被咬猪尾部、耳尖、腹部等出现不同程度出血、感染、坏死,部分治疗不及时猪只会出现瘫痪,甚至死亡。

   图1.被咬猪尾巴破损、出血、感染,严重者尾根肿胀、瘫痪、倒地

图2.被咬猪耳尖、侧腹部破损、出血、感染

03

原因分析

造成猪群咬尾的因素很复杂,常见的风险因素通常包括饲养密度、环控通风、饮水不足、饲料营养、混群应激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等。

通过现场巡视排查,最终发现以下三点可能是造成该场猪群频发咬尾问题的主要原因:

1)栋舍料位不足:建场设计规划每栏2个干湿料槽,每个干湿料槽2个料位,共4个料位,正常情况下最大可满足52头猪采食(按照干湿料槽13头/料位核算);但据场内反馈干湿料槽实际使用中存在问题,目前仅作为干料槽使用,饲喂过程不加水,实际料槽饲喂能力为32头/料位(按照干料槽8头/料位核算),然而实际是按照45-50头/栏饲喂(饲养空间满足0.8m2/头),因此出现料位不足问题,进而出现猪只争抢饲料诱发咬尾、咬耳等问题。

图3.每栏2个干湿料槽,无法满足45-50头/栏饲养密度

2)仔猪断尾偏差:临床巡视发现生长育肥猪以及刚断奶的仔猪均存在尾巴过长以及长度不一问题,仔猪尾巴长度1-5cm范围不等,生长育肥猪更长。而实际生产中要求仔猪尾巴保留2cm(保留1/3)左右,尾巴过长以及同一栏中尾巴长度不一均容易增加咬尾风险。

图4.断奶仔猪尾巴过长、长短不一

3)舍内通风不畅:由于猪舍水帘端使用孔径较小的防蚊网,长期使用水垢、杂物等堵住导致进风不足,同时栋舍内未吊顶截面积大等因素,导致栋舍中后部风速小、空气质量差、温度高,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猪群发生咬尾问题。

图片

图5.水帘外部防蚊网孔径过小,水沟及污物堵塞,影响进风

04

处置措施

1)加强生长育肥后期日常巡栏,重点关注咬尾问题。巡栏发现咬尾情况及时隔离被咬猪和咬尾猪,对被咬猪进行清理消毒和治疗,常用高锰酸钾或甲紫涂抹伤口,同时肌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肌注防止继发感染,预后结果与咬尾问题发现的及时性正相关,发现的越及时,损伤越小,预后越好,反之则不然。

2)清除影响因素:针对本场出现的料位不足、断尾过长和通风不畅等因素进行整改。

• 评估干湿料槽的复用可行性,在可行的情况下恢复干湿饲喂可有效降低采食争抢风险。该场后经评估干湿料槽复用可行性较低,计划按照实际每栏猪只饲养头数(50头/栏)增加干料槽(8头/料位)数量以满足头均料位需求。

重新规范上游母猪场仔猪断尾标准2cm,避免出现断尾过长以及断尾长度不均问题,育肥场接猪时做好反馈及时纠正。

• 去除原有的防蚊网,对水帘外部使用低压水枪进行清理,改善进风效果,可在水帘外部增加一层防鼠、防鸟网,孔径10mm左右,不宜过小。

3)猪栏内增加链条、绳索、球、木块、橡胶管等玩具(丰富材料),以满足猪只吮吸、啃咬习性,避免咬尾、咬耳等问题。

05

讨   论

猪群出现咬尾问题,生产者往往会怀疑是环境控制、饲养密度、饲料营养等出了问题,通过本案例可见料位、水位匹配以及断尾等基础工作问题往往不容忽视。

此外,咬尾通常与猪群健康问题呈现正相关,因此猪群出现咬尾问题时要关注健康管理是否合理,例如呼吸道问题、腹泻问题等。

总之,对于规模化育肥场猪只咬尾、咬耳、咬腹行为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造成的因素也比较多、比较复杂,但通常逐个问题去排查、及时有效地干预,最终问题会得到有效地解决。(来源: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