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天,在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这是由于低温时成虫长时间停留在鱼体内的滋养体阶段,而这一阶段恰是施药无效的时期。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

由于有宿主鱼的上皮层和粘液的保护,一般化学药物很难杀死小瓜虫。仅在胞囊期和幼虫期,才对药物敏感和易于被杀死,最适合施药的掠食体阶段持续时间固定为1到2天,但是小瓜虫的整个繁殖周期见上文"流行规律"所述,视水温不同从4天到30天不等,需要准确把握。

杀灭小瓜虫目前没有特效药,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国家已明文禁用,观赏鱼可以使用前述禁用药物。还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现在已有专杀小瓜虫药物,但效果不一。

【版权声明】来源:西南渔业网。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