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水温开始回落,养殖水体负载量较大,池塘底部残饵及代谢物增多,水产养殖风险增加。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9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9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诺卡氏菌病、赤皮病、车轮虫病、刺激隐核虫病、锥体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等。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水温20℃~30℃时易发病。患病鱼鳍基或鳃盖出血,解剖查验可见肌肉出血呈鲜红色,肠壁、肝脾充血等症状。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草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金鱼、鲫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时易发病。患病鱼游动缓慢,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江苏、湖北等鲫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水温在20℃~27℃时易发病。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鳊、鲢、鳙等淡水鱼类,水温9℃~36℃时易发病。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淡水鱼类,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

6.诺卡氏菌病:病原为诺卡氏菌,主要危害鰤、鲈、乌鳢等鱼类,流行高峰期为9~10月。患病鱼体表隆起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剖开结节后有白色或稍带红色的脓汁流出,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出现白色点状结节。全国各鲈养殖区和乌鳢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7.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应引起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8.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和半咸水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适宜水温20℃~28℃。车轮虫一般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和鼻孔处,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形成黏液层,妨碍病鱼呼吸。全国各淡水及半咸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9.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鲹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水温10℃~30℃时易发病,22℃~26℃时为流行高峰。患病鱼游动缓慢,鱼体瘦弱,体表、眼角膜、鳃和口腔周围可观察到小白点。沿海各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10.锥体虫病:病原为锥体虫,主要危害大黄鱼、石斑鱼在内的多种海淡水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于6~10月。锥体虫寄生在鱼类血液中,以渗透方式获取营养,病鱼早期不表现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反应迟钝,血液变淡、严重贫血,鳃盖、头部及体表出现溃烂,肝、脾、肾明显肿大。福建、浙江等大黄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版权声明】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