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猪沙门氏菌中的某些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慢性肠炎和肺炎。主要侵害1~4月龄的仔猪,断奶前后的仔猪常呈急性经过,架子猪一般表现为慢性肠炎和肺炎。

【病原】

病原体主要是猪霍乱沙门菌和猪伤寒沙门菌。沙门氏菌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能形成芽胞,无荚膜, 有鞭毛,能运动。沙门氏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60℃ 15min即可被杀灭。本菌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4月龄以下仔猪,最易感的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阴雨潮湿季节多发。另外,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 衣和羊水中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导致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临床症状】

(1)急性型(或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或本病流行的初期。常常突然发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病程稍长者,表现为体温升高(41 ~ 42℃)、腹部收缩、拱背。接着出现下痢、粪便恶臭。呼吸困难。耳根、胸前、腹下、四肢和蹄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这时体温有所下降,肛门、尾 巴、后腿等处粘有黏稠的粪便,常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若治疗不当,多以死亡告终。 整个病程大约1 ~ 4d。

(2)亚急性和慢性型:这两种是常见的类型,其症状与猪瘟的症状很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寒战、喜扎堆或钻草窝、眼结膜发炎、有眼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灰白色不等,恶臭。腹泻过久则排粪失禁。病猪消瘦,有的病例在胸腹部皮肤出现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失去光泽,耳根、腹下、胸前、四肢末端皮肤出现紫红色或暗紫色出血斑块。叫声嘶哑、后腿无力,强迫行走则东歪西倒,病程持续可达2 ~ 3周,严重营养不良,最后造成死亡或成为僵猪。 在这期间的病情时好时坏,只有在良好的护理和正确的治疗条件下才有痊愈的希望,否则多以死亡或淘汰告终。

【病理变化】

(1)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病变为主要特征。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肋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全身浆膜(喉头、膀胱、肠道等)、黏膜等有出血斑。脾肿大,边缘钝,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等淋巴结有不同程度肿大,呈索状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肺、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全身出现败血症的病变。

(2)亚急性和慢性型: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慢性病例)是坏死性肠炎,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壁增厚,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或覆盖一层弥漫性糠麸状坏死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肝可见灰黄色坏死灶,脾稍微肿大,胆囊黏膜坏死,心脏内膜出血,脾脏实质出血,肾脏有出血斑等病变。

【防治措施】

采取良好的兽医生物安全措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控制饲料污染,消除发病诱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

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肌内注射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预防。

病猪隔离饲养,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诺明等。

污染的圈舍用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消毒。治愈的猪,仍可带菌不能与无病猪群混养。

【版权声明】来源:猪业畅谈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