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猪蓝耳病(PRRS)防控思路

蓝耳病的防控涉及到猪场定位、种源、生产模式、生物安全设计、免疫策略和保健方案,种猪场需要实现双阴性,母猪场维持稳定。

一、蓝耳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毒传播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按传播水平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包括:后备、经产和公猪之间传播,哺乳仔猪和母猪、保育和育肥猪通过接触传播。垂直传播主要是精液、血液和舌尖渗出液。

二、主要传播链条包括:

传染源:引种、精液和传入猪场(人、物、车、生物和空气);

途径:口鼻接触、针头交叉、混群、环境留存病毒等;

易感动物:双阴猪等感染后症状更明显。

针对传播途径进行全面清单筛查,制定出适合的防控策略和生产方案,当然随着群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也需要调整匹配的生产方案。

三、导致蓝耳波动的因素包括:

引种(猪群流动):入群和引种、精液;

媒介(生物安全):人、物、车、生物媒介和空气;

变异:免疫、长期带毒产生的毒株变异;

抵抗力下降:环控差(通风、温湿度和卫生)、应激(冷热、营养、管理)、多种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缺合理免疫和保健。

四、常见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1、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基础管控改善、减少应激和良好的巡栏治疗;2、药物控制:控制细菌继发感染,避免健康问题猪在群体内比例持续升高,智能作为短期控制的手段;

3、驯化:普免、免疫方式的确定和后备入群前驯化,保证毒株同源和抗体均一,每季度进行抗体水平监测,非常关键;

4、生物安全措施:阳性猪隔离、离群和清群;环境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污染面;一猪一针头,最小寄养原则,都有利于降低发病风险。

五、加速和维持蓝耳稳定,需要持续做好7方面工作:

1、减少毒株入群频率。

2、推迟入群和混群日龄:推迟后备、0胎和经产混群日龄(后备舍、0胎妊娠线),都有利于降低入群后备猪对群体的影响;

3、减少入群次数:单批次入群1批次改为2~3批次,集中驯化;

4、良好生物安全措施:隔离、淘汰、清群,避免传入新毒株;

5、批次模式:28天或者35天批次模式,有助于全进全出和减少入群后备猪频率,转群和混群频率下降,避免持续扩散和污染环境,缩短持续感染和排毒。

6、闭群繁育。

自繁自养模式,有助于实现内部病毒适应,避免其他疾病传入,增加多种细菌或者病毒感染风险。

7、均衡的抗体水平。

均一的抗体水平、或者完全阴性群体、单一疫苗免疫等都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蓝耳不稳定场,需要通过普免(策略由兽医确定)和驯化,缩短母猪感染和排毒的时间,维持均一的抗体水平。

八、为什么后备入群和引种会导致群体波动?

1、后备猪和0胎本身抗体水平差;

2、入群就是持续打破平衡,导致零星发病和排毒,普免和驯化可以缩短不稳定持续时间;

3、隔离和离群阳性猪有助于群体阶段性稳定。

九、净化是最终目的

净化涉及到持续不断的监测、管理提升和种群质量提升。免疫是手段,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净化,获得最佳的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疾病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将风险降到最低。

1、管控是基础,免疫和生物安全是手段,净化和根除才是目的;

2、外防传入,内防循环传播,导致持续感染;

3、坚持公猪站、核心场保持蓝耳双阴性;

4、普免弱毒苗提高均一性,闭群后该用灭活苗巩固;

5、28、35天批次全进全出模式,减少引种后备频率;

6、阶段性入群抗原阴性后备猪,随着猪群稳定和后备蓝耳抗原检出率下降,可逐步放宽入群后备猪的监测标准,更多监测仔猪口腔液和睾丸液等,减少采血等对母猪群的应激;

7、净化势在必行,从核心场净化到母猪场净化,再到区域净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