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2018年,非洲猪瘟基因II型Georgia 07强毒株首次传入我国,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2021年,首次在田间发现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

3、2023年5月,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不同地方的样品中分离出高度同源的非洲猪瘟基因I型和II型自然重组病毒株,该重组病毒对家猪具有高度致死性和传播力。

4、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发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100%;

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

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间;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5-19天,严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后2-10天死亡,依据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1℃以上,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

2、亚急性型

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长;

体温波动无规律,常大于40.5℃;

呼吸窘迫,湿咳;

关节疼痛、肿胀;

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病例;

三、23年非瘟新的发病症状

1、母猪的临床症状

1)部分减料;

2)嗜睡躺卧;

3)体温39.5℃-40.5℃;

4)膝关节轻度肿胀;

5)耳根、腹部皮肤发紫,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6)呕吐、先发烧再低温、流产、死亡;

2、保育育肥猪临床症状

1)部分减料;

2)嗜睡躺卧,轻触即起;

3)体温39℃-40.5℃;

4)轻度腹泻;

5)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6)后肢瘫软,伴有神经症状;

7)打针症状缓解,后低温死亡;

四、猪场注意事项

做到“五要、四不要”

1、五要:一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二要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三要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四要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五要发现可疑猪只,先隔离、检测,然后再精准拔牙。

2、四不要:不要使用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不要串圈;不要从疫区调运生猪;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听之任之。

3、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隔离猪群,限制猪群移动,并立即检测,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在线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