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氏股份接受投资者调研表示,公司制定了未来黑猪战略,力争达到黑猪出栏占比约5%,长远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黑猪品牌,引起行业关注。

近年来,黑猪养殖争议不休,有人质疑概念,有人唱衰成本,有人赞扬肉质。而温氏、新希望、广垦等众多龙头企业在黑猪领域的布局,则从行动上表态。笔者认为,黑猪养殖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或给营养、中兽药等动物大健康企业带来机会。

黑猪市场三大怪现状

先厘清一个概念。本文所提的土猪、黑猪,指的是具有中华本土猪种遗传物质的生猪,不包含黑毛洋猪。由于生猪本身是持续杂交的产物,笔者不在保种层面谈完全本土化、纯粹的土猪,而是希望谈土猪商业化的可能。

下面说几个现象,也是笔者目睹行业之怪现状。

第一,走一圈菜市场,绝大多数猪肉档口都宣称自家是土猪、黑猪、放养猪。这显然与行业数据不符,据统计,以杜长大体系为代表的“洋猪”市场份额在95%左右,土猪市场份额仅占5%左右。

第二,消费降级,但许多中高档餐厅并不缺消费者,消费者并非无法接受一盘高价的“高端猪肉”。

第三,行业里说黑猪谁投谁亏,其头均成本与白猪大相径庭,但养殖企业却在争相布局。其中有温氏、新希望、广垦这样的龙头企业,也有中小型自繁自养场,以及新兴的放养公司。

观察上述现象,笔者得出不成熟的结论:在杜长大当道的背景下,不论供端还是需端,土猪、黑猪市场并非在摇篮里惨遭扼杀,而是在萌芽、找时机迸发。

黑猪热哲思:吃为了活着or活着为了吃

当下的黑猪热,不像过去电光石火,反而有长期主义的考虑。就像许多经济学人所说,大浪淘沙,未来属于长期主义者。

首先,养殖企业卷成本卷不动了。近期全国猪价约5-6元/斤,按过去我们设定7元/斤左右的盈亏平衡线,养猪业面临亏损。据牧原、温氏、新希望、德康、神农等头部企业近期公布的数据,众猪企生猪养殖成本为5.65-6.25元/斤,日子并不好过。

猪价总体行情差,行业企业多考虑的是极限降本。然而,常识告诉我们,这种极限降本只是产能过剩的无奈之举。追求无限降本,轻则肉质变差,重则威胁食品安全。

其次,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好坏逐渐有所认知。有个经典的话题,笔者称之“吃和活着的第一性原理”,简单说,人吃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过去有人文学者喜欢批评美食家“活着是为了吃”,但笔者觉得两者其实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理念。

上世纪80-90年代,社会缺乏猪肉供应,那引进杜长大体系就是为了保障量产的猪肉,也就是“人吃是为了活着”。到了今天,社会推崇高质量发展,人民要吃高品质的猪肉,时不时念想小时候的土猪味道,这便是“活着为了吃”。

黑猪全链条养殖探索或催生新机会

黑猪养殖有大规模发展的可能吗?笔者认为,从保种、纯粹的土猪角度,可能性很小,但保种本身是前提,功不唐捐。从商业化角度,黑猪未来发展的可靠模式,或许有两种。

其一,平衡成本和质量的杂交。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短期的现实选择,市场上的不少黑猪为本土地方猪与杜洛克等洋猪的杂交。这种模式能在一定条件下改善猪肉品质,提高生长速度,降低生产成本。

其二,渐进式的全链条养殖模式探索。行业认为,土猪比白猪难养,黑猪养殖时间长,这或许是它的劣势。然而,从消费者吃好的角度,黑猪的生长周期长反而是它的潜在优势。对养殖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当前混沌的状况中,摸索出一套从育种、饲料、动保、屠宰到食品全链条配合的最佳模式,以达到肉质的提升与成本的可控。

此外,笔者认为,黑猪养殖模式的探索,将催生养猪健康产业新机会。其中,营养和中兽药领域作为健康产业的关键环节,在研发和实践中或诞生一批赋能黑猪养殖、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如此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生态农业的需要,也能消解高成本的疑惑,让优质优价的理念落地。

文章来源:猪好多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