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本应是传统消费旺季的“窗口期”,生猪市场却交出了一份“全面飘绿”的答卷——全国均价跌破12元/kg,30余省份同步下行,市场供需格局正面临新一轮考验。本文将基于最新监测数据,深度解析当前猪价下行的核心成因,并对后期走势作出研判,为行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价格走势:反弹乏力,全国均价重回跌势
最新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猪价在11月首周呈现明显下行态势。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2025年11月6日外三元生猪全国均价为11.84元/kg,较前一日下跌0.17元/kg,单日跌幅达1.42%。
区域分布上,全国监测的31个地区中,30个地区出现价格下跌,仅1个地区价格持平,市场下行格局显著。而回溯10月第4周表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2.76元/kg,环比上涨3.6%,短短一周内价格走势完成由涨转跌的切换,市场情绪承压。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本轮价格回调过程中,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北方相对抗跌:东北部分地区价格企稳,黑龙江、吉林等地微幅上涨0.10元/kg;南方领跌市场:广东、广西等主销区跌幅显著,单日最大跌幅达0.20元/kg。
2
核心成因:供需双重压力压制猪价
2.1 供应端:出栏节奏提速,市场猪源充足
当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主要来自出栏节奏的集中加快。南方地区散养户及二次育肥户基于前期价格反弹后的落袋为安心态,逢高出售意愿强烈;集团化猪企也同步加快出栏进度,进一步增加市场流通量。从长期产能来看,持续增长的存栏和出栏量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基础,也成为近期猪价下行的重要支撑因素。
2.2 需求端:消费支撑不足,旺季启动延迟
需求端的疲软表现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压力。终端市场上,白条猪走货速度平缓,贸易商采购意愿谨慎,屠宰企业订单量与开工率维持低位,压价收购的心态明显。更关键的是,季节性消费支撑尚未兑现。往年此时已逐步启动的南方腌腊需求,受近期气温偏高影响推迟启动,而家庭“贴膘”等消费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尽管立冬节气已至,西南部分地区腌腊制作开始零星启动,但整体消费热度尚未传导至生猪市场,短期需求端缺乏拉动价格上涨的核心动力。
3
后市展望:短期弱势难改,聚焦两大关键变量
综合来看,短期内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的格局难以快速扭转,猪价预计将继续维持弱势运行态势。后续市场走势将主要取决于两大核心因素:
一是南方腌腊需求的启动节奏。随着气温逐步回落,若腌腊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将有效消化市场过剩供应,为猪价提供阶段性支撑。
二是政策层面的动态调整。若猪粮比持续走低触及政策收储阈值,国家收储政策的启动有望稳定市场预期,缓解价格下行压力。
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供需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供应压力持续而季节性需求尚未完全启动的背景下,价格短期内预计将维持震荡偏弱走势。建议行业各方保持理性,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共同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搜
【版权声明】来源:今日养猪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