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顾十月国内生猪价格呈整体走势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特征。月初猪价从12.22的高位持续下跌至11.20左右,中旬进一步下探至月内最低点10.89,此后逐步企稳回升。从10月21日开始,猪价进入稳步上涨通道,由11.29逐步攀升至月末的12.52,最终收复月初部分跌幅。全月猪价波动较为明显,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及价格触底反弹的趋势。


展望11月,尽管腌腊旺季将支撑大猪价格坚挺,但整体猪价能否回暖仍存巨大不确定性,最终将取决于旺季需求的拉动效果与前期积压的出栏压力之间的激烈博弈。

回顾十月生猪市场


10月份国内猪价整体呈先抑后扬走势。月初国内生猪价格从12元/公斤持续下跌,至月中下探至全月最低点10.89元/公斤。之后国内市场行情一夜反弹,随即开启了一波上涨趋势,从11元区间逐步回升,并在月末上涨至12.5元附近。


10月初猪价高位持续下跌原因在于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


供应端压力巨大:


产能充足:根据市场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约 4073 万头,处于合理区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 43680 万头,同比增长 2.3%,四季度出栏对应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2 月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周期,预计出栏量累计增加 10.57%。出栏体重虽略有回落但仍处历史中高位,150kg 以上生猪出栏占比 4.69%,供应压力持续。


阶段性出栏集中:9月份养殖端计划完成不佳,部分生猪延后至10月出栏,导致10月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剧。


市场情绪与行为加剧跌势:


悲观预期影响: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且产能去化缓慢,导致市场对后市普遍保持悲观的心态。


竞争性出栏与及时止损:在亏损压力下,一些养殖户为减少损失而采取“增量出栏”、“竞争性出栏”等操作,进一步加大了短期市场的供应压力,使价格下行趋势难以扭转。


综上所述,前期高产能的兑现、本月出栏计划的集中,叠加市场悲观情绪引发的抛售行为,共同导致了10月初猪价高位回落的走势。



月末猪价企稳升高原因是供应收紧与需求提振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应端主动收缩与策略调整:


抗价情绪升温与出栏放缓:猪价此前超跌并跌破11元关键心理关口,导致行业亏损面扩大,养殖端挺价心态有所增强,主动放缓出栏节奏。


规模企业缩量拉涨:临近月末,主流规模猪场已完成月度出栏计划,主动减少上市量并拉涨价格,加剧了阶段性供应紧张的局面。


消费需求端出现积极改善:


天气降温:10月中下旬北方地区明显降温,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增强,下游市场白条购销积极性回升,为价格回暖提供了一定支撑。


市场因素转变:


大猪供应偏紧:前期持续的降重出栏导致市场中大猪存栏减少。降温天气刺激消费,肥猪的需求开始上升,屠宰场对肥猪需求开始增强,从而推动大猪价格上涨。


二次育肥入场:大猪价格上涨和标肥价差,有效的刺激了养殖端进行二次育肥和压栏增重。二次育肥入场直接“截流”了本应流向市场的标猪猪源,进一步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导致屠宰企业收购困难,被迫采取提价保量操作。


因此,月末猪价的上涨是“供应主动减量”、“天气拉动消费”以及“大猪带动标猪、二次育肥加剧紧张”这三大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图片

展望11月


对于11月猪价走势,展望如下,核心观点是“对整体回暖保持谨慎态度”:


利好因素:


传统季节性需求的启动:11月腌腊旺季开启,将显著提振对大肥猪的特定需求,预计大猪价格将保持坚挺。


潜在利空与不确定性:


大猪价格的强势并不一定能有效带动整体猪价全面回暖。


需求风险:腌腊等旺季需求的实际兑现程度是关键变量,若不及预期,将形成利空。


供应后置风险:前期压栏或推迟出栏的生猪可能形成“出栏压力后置”,在11月集中上市,给市场带来较大的供应压力。


总结:11月生猪价格能否回暖,取决于旺季需求的拉动与后期出栏压力之间的博弈,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图片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