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下旬,生猪市场迎来了一波强劲上涨行情。然而,在这片上涨的景象之下,需要思考一下,这轮涨势是真正步入上升通道,还是情绪主导的一场“假象”呢?
01 猪价全面上涨!
中国养猪网最新数据显示,从10月19日-10月29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阶梯式上升",由11.17元/公斤持续上涨至12.49元/公斤,累计涨幅达11.8%。

1.情绪面驱动下的行为共振
猪价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下跌后,10月下旬猪价一夜反转,迅速点燃了养殖端的看涨情绪:
压栏增重:面对当前上涨的行情,养殖户普遍产生“侥幸”的心理,想着还能更高。将原本已达到出栏体重的猪只继续留在栏中,通过增加体重来博取更高的单头利润。
二次育肥集中入场:一些二次育肥户看准了年底的消费旺季,认为当前仍是价格的相对低位,于是纷纷入场,抢购标猪进行再次育肥。不过,这部分需求并非最终的消费,而是将当下的供应“保存”起来,导致了目前市场适重猪源供应呈现阶段性紧张的景象。
这两种行为形成了一个循环:看涨情绪→压栏与二育→阶段性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情绪进一步强化。这个循环也是近期推动猪价快速上行的原因。
2.需求面驱动,季节性回升
随着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北方地区气温的显著下降,猪肉消费进入了传统的季节性回升通道。家庭消费、餐饮需求有所回暖,为猪价上涨提供了一定的基本面支撑。然而,当前的消费回升是温和的、季节性的,并非爆发性的增长。四季度的集中消费高峰尚未真正到来,当前的消费力度还不能够支撑如此迅猛的价格上涨。
因此,此轮上涨更多是一场由“情绪”主导,“季节性需求”配合的市场行情。

02 潜在风险
在市场为一路上涨的猪价欢呼时,也要注意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供需格局是否转变
本轮上涨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供应宽松的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官方数据和行业调研,能繁母猪产能虽经调减但绝对量依然充足,意味着中长期的生猪供应基础依然雄厚。
2.“产能后置”的风险
四季度原本就是传统的生猪出栏高峰期。如果绝大部分养殖户和二次育肥户都基于一致的看好预期,而将出栏节点押在12月至次年1月,那么届时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一旦这些大体重猪源集中冲击市场,其力度将远超终端的消化能力,极易造成猪价的“断崖式”下降。
3.猪价上涨空间
由于此次上涨的动力并非供需发生反转,本轮价格的涨幅空间预计将受到限制。当猪价上涨到一定程度,首先会抑制本就在缓慢恢复的终端消费;其次,也会抑制二次育肥的入场积极性;最后,价格一旦触及部分养殖户的心理预期,便会引发一波集中出栏,从而进一步压制价格的上行。
因此,将此轮上涨可能是一次幅度有限的“反弹”。
03 对养殖户的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养殖户应该保持定力,拒绝投机,灵活应对。
1.密切关注两大风向标:
集团场出栏动态:大型养殖集团出栏节奏、出栏体重的变化,是判断市场供应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集团场开始加速出栏或下调出栏体重,可能要重点注意了。
消费兑现程度:关注终端白条肉的走货情况、批发市场的到货量与价格。如果出现“毛猪涨、肉不涨”或白条走货滞缓的现象,则表明价格上涨缺乏消费支撑,难以持续。
2.落实“顺势出栏,落袋为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宜过度压栏,盲赌后市。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的情况,保持理性且灵活的出栏节奏,“落袋为安”。
04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10月下旬以来的这轮猪价上涨,是情绪回暖与季节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预计短期内,在情绪和行为的驱动下,猪价大概率将维持震荡偏强的走势。但从中长期看,年底的供应压力也依旧存在。建议广大养殖户朋友要始终保持谨慎态度,灵活、理性的经营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乌萨奇)、网络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