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国内生猪价格持续探底,已跌至四年来新低。生猪供应压力显著,养殖端出栏量维持高位,而需求支撑不足,导致猪价加速下行。
望未来半年,生猪出栏量预计整体增加,而需求则随季节性波动,政策调控、二次育肥将影响生猪供应节奏,猪价或先下跌后低位震荡。
供应压力加大 10月猪价跌至四年新低
近两个月猪价持续低迷下行。9月份以来,产能持续释放,养殖端生猪出栏量增幅大,但需求跟进不足,猪价加速下滑,9月内猪价累计下滑13.11%。
而进入10月份,由于9月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欠佳,部分生猪延后至10月出栏,叠加10月份产能释放,供应压力仍然较大,猪价继续下探,跌出四年来的新低。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5年截至10月13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2.90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2.8%,同比下跌29.5%。

未来6个月生猪供应仍将增加
需求或呈季节性走势
从生猪繁育、生长周期看,10个月前(2024年2月—2025年5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和6个月前(2025年3月—2025年9月)的新生仔猪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25年10月—2026年3月的生猪理论出栏量。
数据显示,2024年2月—2025年5月的国家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在-0.66%与0.10%区间内震荡,整体呈减少趋势。但卓创资讯监测2024年2月—2025年5月196家中大型样本养殖企业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0.02%至1.44%,主线增加;同时2025年3月—2025年8月国家新生仔猪变化率为-0.70%至1.90%,同样主线增加。结合不断提升的PSY与仔猪成活率推断,未来6个月生猪理论出栏量或多为增加趋势,利空猪价。
当下,政策禁止二次育肥、要求控制生猪出栏体重,但政策的落实与效果的达成或需要一定时间。“中期看,通过反映仔猪供应和需求的领先指标判断,猪价在未来3个月或继续承压。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推动专业分工加速,大规模养殖主体在前端环节的占比大幅提升,中小规模主体更多地从事下游育肥环节,基础产能波动趋缓而生产效率影响凸显,仔猪供需对猪价的指引明显加强。长期看,基于生猪基本面周期推演,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已进入压力期,本轮压力期持续的时间以及跌幅远未达到历史平均水平,未来道阻且长。但今年政府对引导物价合理回升极为重视,5月下旬已启动生猪行业降重去产能,政策调控的持续性可能会缩短此次压力期持续的时间,进而减缓猪价的下跌幅度。”正信期货高级分析师李莉表示。
综合来看,10月份生猪出栏量预计继续增加;11月份,二次育肥热度或提升,或减小实际供应增幅,供应或微增;12月份,年底将至,养殖集团或有集中出栏动作,腌腊旺季或推动二次育肥出栏,实际供应或增加;由于12月养殖端有提前出栏动作,或缓解1月份供应压力,同时1月无节日支撑,腌腊也基本结束,二次育肥出栏或减少,且前期新生仔猪量减少,1月实际供应或微减;春节为2月下旬,春节前养殖集团、二次育肥或集中出栏,实际供应或增幅较大;春节后,可出栏生猪或有限,3月份生猪出栏量增幅或不大。
再看需求端,预计未来6个月生猪及猪肉需求的季节性特征或仍较明显。

综上所述,供需惯性反映在未来6个月猪价变化上,或呈现:10月份生猪供增需减,猪价或降;11月份二次育肥增加、需求增加,或支撑猪价涨;12月份,集团、二次育肥集中出栏,或利空猪价。其中10—12月均价或在11.0-11.80元/公斤之间波动。明年1月份需求回落,猪价或下滑;2月份,春节前需求增加,或支撑猪价涨;3月份,春节后需求回落,猪价或下滑。
行业如何自救?
控成本、拓渠道、优结构
面对猪价持续下跌,养殖户需理性决策、科学养殖是应对危机的关键。
专家建议,不要盲目压栏赌行情,把握好正常的养殖节奏,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控制成本,确保现金流“落袋为安”。
对于企业来说,降本增效和拓展高附加值渠道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头部企业应加速智能化转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有部分散户在危机中找到生机。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20元/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40%。
“调控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做优结构。未来行业或将呈现‘三三制’格局:30%的头部企业保障基础产能,30%的特色养殖满足差异化需求,40%的中型家庭农场发挥灵活性优势。这种结构最有利于抵御周期波动。”业内人士表示。
(来源: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平台小王、东方财富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