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写反内卷相关系列文章,本文简单介绍生猪行业过剩的原因以及最新反内卷相关政策,并且对未来的猪价进行简单展望。

生猪年产值超万亿元,不仅仅是农业经济的压舱石,而且猪肉价格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极大,这会间接带动CPI的波动,成为影响宏观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猪价稳步走强是当下打破通缩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我想很多人也是基于这一点开始关注生猪板块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生猪跟水泥是最先进陷入内卷式竞争中的行业,其反内卷的相关政策举措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其他行业反内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一、当下生猪为何产能过剩?

生猪产能过剩并非偶然,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是早在21年就埋下伏笔。是政策刺激、资本涌入、结构失衡与投机扰动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今其影响已从养殖端蔓延至全产业链,甚至影响到宏观CPI数据。

(1)非洲猪瘟后政策刺激带来的产能快速扩张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产能断崖式下跌,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降幅超 22%,猪肉价格从 10 元 / 公斤飙升至 59.6 元 / 公斤。为保供应,国家出台系列强刺激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供 3000 亿元专项贷款;地方对能繁母猪给予每头 500 元补贴,优先保障养殖用地。

政策红利与市场高利润(2021 年头均盈利超1500 元)形成共振,引发产能疯狂扩张。2021 年生猪养殖行业融资规模达 1200 亿元,万科、恒大等 20 余家跨界资本扎堆入局,“楼房养猪” 热潮席卷全国。至 2022 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277万头,较 2020 年底增长 12.6%;生猪存栏量突破 4.5 亿头,创历史新高,为后续过剩埋下隐患。产能大幅度的扩张,资本在早几年的疯狂涌入是整个生猪内卷的最核心原因,也是生猪价格在22年到现在整天偏低迷的重要原因。

(2)需求偏弱,增速有限

产能扩张的同时,猪肉消费需求保持相对有限。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 36619 万头,同比增长 0.6%;猪肉产量 2939 万吨,同比增长 1.1%。但需求端仅实现 0.3% 的微弱增长,消费量约 2900 万吨,供应过剩特征比较显著。

消费疲偏弱于因素很多,比如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推动牛羊肉、禽肉消费占比提升,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从 65% 降至 60%;经济复苏期居民消费信心偏弱,低价冻品替代效应显现,进一步压制鲜猪肉需求。供应刚性增长与需求弹性不足的错位,成为价格低迷的直接原因。

(3)二次育肥带来的投机活动加剧市场波动

生猪养殖的周期性特性,叠加期货市场的投机交易,进一步放大了产能过剩的影响。2024 年,市场涌现大规模二次育肥行为,从业者购进 110 公斤以上生猪继续育肥,等待价格上涨后抛售,全年二次育肥规模达 2800 万头,占出栏量的 6.2%,这相当于在短期大幅度的增加了猪肉的短期供应量。这种投机行为打破了正常供需节奏:2025 年一季度,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单月出栏量同比激增 45%,加速猪价从 16.1 元 / 公斤跌至 13.6 元 / 公斤。

二、目前的生猪反内卷政策

如果我们对比整个25年的政策就会发现,面对行业深度内卷,生猪调控政策从 “柔性引导” 转向 “刚性攻坚”,政策力度不断增加。

1.强化能繁母猪淘汰

202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3.6%,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的上限。我们看到流传的诸多政策目标在于指向,到2025年到明年1月初淘汰能繁母猪100万头。当然这个政策此前2024年初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就有发布过,市场对调降母猪产能有诸多期待。

2. 降低生猪出栏均重

2025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均重达 130 公斤 / 头,较 2022 年增加 10 公斤,相当于多出栏 3000 万头生猪,成为短期供应过剩的重要推手。为此,农业农村部 6 月出台《关于加强生猪出栏体重调控的指导意见》,要求 “年底前均重降至 120 公斤 / 头以下”,这是推动生猪进入供需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 打压二次育肥

针对二次育肥加剧价格波动的问题,2025 年7 月国家发改委明确界定 “二次育肥为购进≥110 公斤生猪继续育肥的行为”,并开展专项整治。核心措施包括三方面:

(1)源头管控:头部企业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要求采购商提供 “非二次育肥承诺函”,通过 GPS 追踪生猪流向;

(2)市场监管:各地畜牧部门查处违规案件 127 起,罚没金额超 500 万元;

(3)信息披露:养殖场户需按月上报 “110 公斤以上生猪销售去向”,瞒报者纳入信用黑名单。

二次育肥想要断绝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大幅度的降低其影响目前的政策是在发力中。

4. 环保核查以淘汰落后产能

2025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启动环保专项核查,剑指环保不达标、效率低下的落后产能。核查重点包括粪污处理(综合利用率需达 90% 以上)、养殖用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异味防控(规模化场需装在线监测设备)。

回顾2025 年政策经历了清晰的迭代升级:

(1)一季度以 “风险预警” 为主,暂停新增产能补贴、收紧中小户信贷,但市场响应有限,3 月末能繁母猪仍达 4060 万头;

(2)二季度转向 “精准调控”,明确头部企业产能承诺、压均重目标与落后产能标准,6 月末能繁母猪降至 4043 万头;

(3)三季度进入 “全面攻坚”,六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出上述四大政策组合拳,政策强制性与协同性显著提升。

从目前看,生猪的反内卷政策有望成为其他行业的标杆,从行业预警,协会调控,再到行政政策的数量控制三级跳,最终有望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对生猪价格预期,短期承压,中期回升,长期趋稳

(一)短期看年内,供应压力仍存,价格低位震荡

当前生猪市场仍处于 “供强需弱” 的格局,短期价格难有实质性反弹。供应端,9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 4.58 亿头,同比增长 1.8%,其中待出栏生猪 1.2 亿头,较去年多 800 万头;10 月头部企业出栏计划达 6200 万头,同比增长 2.8%,叠加散户因亏损加速抛售,供应压力未见缓解。

需求端,9 月处于 “中秋” 与 “国庆” 之间的消费空窗期,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 2.1%;虽临近 “国庆”,但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备货需求仅增加 30 万吨,难以扭转供需失衡。预计 10 月生猪出栏均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否会形成年度底部区域。

(二)中期而言,看产能去化见效,预期价格逐步回升

市场预期2026 年二季度起,猪价有望进入上行通道,核心驱动力是产能去化的滞后效应。 2026 年5月猪价回升到行业盈亏平衡点附近,在26年下半年开启温和的上行走强。

写在最后:

去产能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没有人愿意充当被淘汰的对象,不过在政策推动反内卷下势在必行,我也相信最终一定是能够做好的,对此要保持对长期的乐观预期。但是,过程反反复复是一定的,难度较大也是一定的。现在是行业周期的底部,在政策推动下保持乐观的远期预期,慢慢跟踪行业趋势,商品价格,企业盈利等核心指标,最终收获景气度向上的盈利也许不会太远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