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地养鹅户反馈遭遇“鹅瘟”侵袭,雏鹅死亡率骤升,成年鹅也出现食欲废绝、精神萎靡等症状,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损失。“鹅瘟”并非单一疾病统称,实际多指向小鹅瘟与鹅副黏病毒病,二者发病症状相似但防控重点不同,精准识别是止损关键。
一、分清两种“鹅瘟”:症状相似,危害却不同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20日龄雏鹅最易感,死亡率可达90%以上。病鹅初期会出现拉白色稀粪、走路摇晃的症状,后期蜷缩不动,喙部和蹼部发绀,临死前会出现神经抽搐;剖检可见肠道黏膜脱落,形成典型的“香肠状”栓塞,这是诊断小鹅瘟的核心依据。
鹅副黏病毒病则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日龄鹅均易感,尤其30日龄左右的青年鹅发病率最高。病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拉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的症状,部分病鹅还会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脾脏、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出血严重,与新城疫症状相似。
二、防控核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养鹅产业“防大于治”,尤其是“鹅瘟”这类高致病性疾病,一旦发病,治疗成本高且效果有限,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才是关键。
1. 疫苗接种是第一道防线:雏鹅出壳后1-3日龄,需及时接种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可有效降低小鹅瘟发病率;30日龄左右,再接种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形成双重保护。注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接种,避免因疫苗失效或剂量不足导致免疫失败。
2.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一批鹅出栏后,对鹅舍、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地面和墙壁,再用福尔马林熏蒸密闭24小时;日常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入鹅舍,养殖人员进入前需更换工作服、消毒鞋底,防止病毒带入。
3. 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禁止从疫区引进种鹅或雏鹅,新引进的鹅群需隔离观察30天以上,确认健康无病后再混群饲养;鹅群饮水需经过消毒处理,可在饮水中添加次氯酸钠溶液(浓度0.02%),饲料要新鲜无霉变,避免因饲料污染诱发疾病。
三、发病后止损:科学处理,减少传播
若发现鹅群出现疑似“鹅瘟”症状,需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首先隔离病鹅,对病鹅所在的鹅舍进行紧急消毒,可用过氧乙酸溶液每日喷洒1-2次;其次及时联系兽医进行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确定病因,若为小鹅瘟,可对未发病雏鹅紧急注射高免血清,若为鹅副黏病毒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配合抗生素(如氟苯尼考),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最后,对病死鹅需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深埋(深度不低于2米)或焚烧的方式,严禁随意丢弃,避免病毒污染环境。
“鹅瘟”虽凶猛,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控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养鹅是个辛苦活,每一只鹅都承载着养殖人的心血,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守住养殖成果,远离“鹅瘟”困扰。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