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已至中下旬,传统"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却未给生猪市场带来预期回暖。相反,猪价持续探底,外三元标猪均价已跌破13元/公斤,创下年内新低。养殖户直呼"看不懂":为何旺季不旺?猪价何时能反弹?本文结合行业动态与数据,深度解析当前猪价低迷背后的逻辑。

01  产能释放"洪峰"压垮市场

进入9月,国内生猪市场延续了自6月以来的下跌趋势,外三元标猪均价一度跌至12.79元/公斤,同比跌幅超32%。尽管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但消费端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回暖,反而呈现"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供需两端的多重压力共同压制了猪价反弹空间。

从供应端来看,产能过剩仍是核心矛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去年10-1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80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4.6%,导致今年9月标猪供应激增。头部猪企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加速放量,9月全国规模以上猪企日均出栏计划环比增加4.8%,部分企业甚至将四季度计划前置。叠加二次育肥入场谨慎,市场供应呈现"堰塞湖"效应。数据监测显示,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0.07%,虽增幅收窄,但产能去化幅度仍不足以扭转供需失衡格局。

02  旺季消费"雷声大雨点小"

需求端则受多重因素制约。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分流了猪肉消费,屠宰企业亏损压力下收猪积极性低迷。同时,南方持续高温天气抑制终端消费,开学季短暂提振的屠宰开工率未能形成持续性支撑。经济复苏缓慢进一步拖累餐饮需求,尽管旅游消费有所回暖,但居民猪肉消费增量有限。

市场情绪的悲观化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养殖户在屠宰场压价下出现恐慌性抛售,北方产区标猪与肥猪价差收窄,进一步刺激出栏。9月1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跌至13.2元/公斤,单日跌幅达0.13元/公斤,部分低价区已接近养殖成本线。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同比增加0.5-1头,抵消了部分产能去化效果,行业普遍预计减产效果或延迟至2026年一季度显现。

 03  后市展望:产能调控能否扭转颓势?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政策调控与行业自救双线推进。农业农村部近期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明确将严控能繁母猪存栏,推动行业去产能。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如牧原均重降至115公斤以下)、停止二次育肥销售等方式主动控产。市场分析认为,短期猪价或延续"磨底"行情,但四季度腌腊需求启动及政策收储可能带来阶段性反弹窗口。

9月16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5年9月18、19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出库、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

1、本次出库竞价交易挂牌国产冻猪肉15000吨,具体数量以实际挂牌为准。

2. 本次收储挂牌竞价交易15000吨。

对养殖户而言,当前需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建议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料肉比,把握出栏节奏避免踩踏,同时关注能繁母猪淘汰进度与仔猪价格变化,为新一轮周期布局做好准备。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猪价已跌至成本密集区,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但回暖仍需等待产能实质性出清。"

您认为四季度猪价能否反弹至15元/公斤?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艾栗)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