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奶仔猪消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因素
断奶应激:仔猪断奶后,生活环境从产房转移到保育舍,由依附母猪的生活变为独立生活,会产生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应激反应,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温度和湿度不适:断奶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适宜温度为3-4周龄时25℃-27℃,相对湿度为60%-70%。温度过低或过高、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引发腹泻,影响生长。
分群管理不当:未按窝分群或未将体质较弱仔猪隔离,会出现大猪欺负小猪的情况,导致弱小仔猪吃不饱,个体差距悬殊。
二、饲料营养因素
消化系统不完善:仔猪断奶后,从液态乳汁到固态饲料的转变需要时间适应。若饲料干物质比重骤增,会破坏仔猪生活规律,导致饮食减少。此外,仔猪不能区分饲料和饮水,常大量饮水充饥,影响生产性能。
营养不均衡: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比例不当,或饲料消化率不足,无法满足仔猪生长需求,会导致消瘦。
饲喂方式不当: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会引起饥饿性或过食性腹泻,影响仔猪健康和生长。
三、疾病因素
消化不良:断奶前未做好教槽工作,仔猪断奶后第一次吃颗粒饲料,易出现消化不良、拉稀,影响营养吸收。
肠道感染:断奶后仔猪小肠绒毛萎缩,肠道屏障受损,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引发腹泻,导致消瘦。
病毒和细菌感染:圆环病毒、蓝耳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会损伤仔猪免疫系统和全身脏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混合感染增多,出现消瘦、贫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①仔猪断奶应激:肠道未能完全适应断奶后的饲料日粮,导致腹泻;
②更换环境、混群应激、舍温过低:猪只体质下降,更换猪舍环境时出现惊吓、受凉导致腹泻;
③哺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而自身免疫系统未能发育健全时,感染病原,导致猪只出现疾病而消瘦,相关的主要病原中,其中:
圆环病毒:
以损伤猪只免疫系统和全身脏器为主,导致猪只免疫淋巴系统损伤和全身脏器衰竭,外表症状以贫血、发白、淋巴结肿胀、持续渐进性消瘦为主;
蓝耳病毒:
以损伤猪只肺脏巨噬免疫细胞为主,导致猪只呼吸道免疫系统和肺脏功能衰竭,外表症状以免疫功能下降、混合感染增多、疫苗免疫失败等问题;
副猪嗜血杆菌:
作为蓝耳的影子病,随蓝耳的不稳定而发病,外表症状以被毛粗乱、全身发白、弓腰消瘦、关节炎等;
四、防控技术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教槽工作
10日龄左右开始教槽,让仔猪提前适应固体饲料。断奶后由湿料逐渐过渡到干料,遵循少喂勤添原则,每天喂4餐,每餐控制在15分钟内吃完,避免饲料酸败。
减少应激因素
断奶后留原栏饲养至少一周,逐步过渡饲料和环境。
转群后避免混栏,尽量“拆强不拆弱”,减少大猪欺小猪现象。
避免在断奶期间进行阉割或疫苗免疫,降低应激风险。
优化环境条件
保育舍温度保持在26-28℃,昼夜温差不超过2℃。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传播。
加强弱仔管理
按体重分群饲养,避免弱仔因竞争不足而生长缓慢。对病弱仔猪单独优饲,必要时及时淘汰。
五、科学营养调控
调整饲料配方
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保育料,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供应。
断奶前1周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红糖、奶粉等补充能量。
合理换料过渡
断奶后10天左右开始逐步更换保育料,每天更换20%的教槽料为保育料,过渡期不少于4-5天。
六、疾病防控与保健
疫苗免疫
按程序接种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等疫苗,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免疫保护。
药物保健
断奶后10天内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中药(芩黄颗粒)或抗生素(如金霉素、阿莫西林)预防腹泻和感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