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29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94元/公斤,与上上周五(8月22日)的20.10元/公斤相比,下降0.8%。上周的平均价格为19.96元/公斤,与上上周20.12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0.8%。
上周国内生猪价格呈下行走势,周均价环比下跌。从生猪周均价来看,已连续8周下跌。8月29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3.69元/公斤,与上上周五(8月22日)的13.8元/公斤相比,下降0.8%。从一周均价来看,上周生猪均价为13.72元/公斤,与上上周13.76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0.3%。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生猪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上旬跌幅较为明显。究其原因,8月上旬,养殖端出栏积极性较高,同时前期压栏的中大体重猪也进入出栏周期,市场上“大体重猪+常规标猪”双重供应,猪源较为充裕。但需求端却表现欠佳,多地仍处高温,猪肉消费处于传统淡季。屠宰厂为减少库存压力,压低收购价,导致猪价快速下行。进入中旬,前期猪价下滑幅度明显,养殖端挺价情绪渐浓。中小养殖场采取少量出栏、观望行情的策略,对低价订单接受度较低,导致生猪价格跌幅收窄。8月下旬,中小体重标猪(110-120公斤)出栏量增加,市场猪源结构向小体重猪倾斜。因小体重猪出栏周期短、成本低,其集中出栏冲击市场价格,拉低市场整体均价。需求端方面,下旬高温缓解,但猪肉消费需求未实质改善。临近开学季,学校、企业虽开启备货采购,但采购量较往年减少,且多为小批量、高频次采购,对需求拉动有限。8月下旬生猪价格再度下行。
不过,9月第一天,猪价迎来开门红。今日,全国猪价大面积上涨,外三元生猪均价强势攀升至 13.83 元 / 公斤,创下近 7 天以来的新高。其中海南表现尤为抢眼,价格一举突破 8 元大关。后市猪价会一路长虹吗?
新规或影响9月猪价走势
卓创资讯分析认为,供应端,根据生猪繁育周期推算,9月份仍处于产能释放期。且据卓创资讯调研,8月份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普遍偏慢,部分或被迫延迟至9月出栏。除此之外,虽部分养殖端对四季度大猪行情存看涨预期,但当前养殖盈利处于微利态势,不排除其余部分企业或在四季度传统旺季前加快出栏节奏,避免四季度市场养殖端集中出栏导致生猪供应压力过大的情况。由此来看预计9月份生猪理论供应量呈现增加预期,对生猪价格或呈利空效果。
需求方面,9月中上旬,预计气温下降幅度有限,全国猪肉消费情况或仍处于淡季情况。8月下旬,伴随着国庆节及中秋节备货提振,需求端或稍有好转。但整体来看,预计9月份需求端对生猪价格支撑力度有限。
此外,根据农业农村部《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通知,2025年9月1日起,预计跨省生猪调运或有一定限制。政策实施后,对广东、福建等主销区或为利多支撑;对湖南、湖北等产区或呈利空影响。后续仍要关注实施程度。
近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印发了《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文件指对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提出明确要求,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该指引提到,指定通道检查站工作人员数量应当满足24小时轮班值守需求。

核心管控措施有哪些?
指定通道制度:各省需设立并公布动物入省指定通道,运输动物车辆必须经指定通道接受检查,禁止非指定通道运输。
“四必查”要求:严格查验检疫证明有效性、牲畜耳标佩戴、车辆备案情况和动物健康状况,实行“逢车必查、逢猪必检”。
检查站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消毒通道、视频监控、应急设备等硬件设施,特别强调需配置冰箱、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以保障24小时值守条件。
信息化监管:推进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与“牧运通”等平台对接,实现运输信息全国联网和全程可追溯。
对行业有哪些影响?
首先,新规实施后,通过指定通道的严格检疫和消毒措施,将显著降低跨区域疫病传播风险。尤其对于生物安全投入有限的中小养殖户,区域疫情发生率的降低可直接减少非生产性损失。据历史数据分析,严格的调运监管可使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跨区传播风险降低30%以上。
其次,短期来看,调运限制可能加剧产区与销区价差。例如湖北利川市在道路贯通后运输成本曾下降30%,但严格检查下区域价格波动仍可能加剧。不过,随着冷链物流完善和屠宰产能本地化,长期价差将逐步收窄。
再次是调运时间和成本将增加,比如需承担车辆备案、消毒证明办理等新增费用;同时在检查站排队待检可能导致运输时间延长1-2小时,夏季高温时段增加生猪应激死亡风险。
最后是以投机性二次育肥为主的养殖户将遭遇严格监管约束,比如频繁短途调运行为易触发检查站核查,还有检疫证明开具难度增加,二次育肥将遭遇生存危机。新规下此类养殖主体可能被迫转型为自繁自养场,或在猪周期洗牌中退出市场。
—
来源:综合自澎湃新闻、新华财经等
编辑:毛洪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