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料比崩塌:从盈利巅峰到亏损泥潭的半年剧变
(一)关键数据敲响亏损警钟
2025 年上半年,养猪业行情历经剧烈转变,从曾经的盈利格局迅速滑落,陷入亏损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第 5 周,全国猪料比价降至 5.34,与 1 月的 7.81 相比,暴跌幅度达 31.6%,创下 2020 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以常见的 120 公斤出栏体重计算,在仔猪育肥模式下,每出栏一头生猪,养殖户不仅无利可图,反而需倒贴 3.26 元,这是自 2024 年 2 月以来,行业首次全面进入亏损状态。更为严峻的是,2 月至 6 月,猪料比已连续 5 个月下跌,若 7 月数据持续走低,将刷新 6 个月连跌纪录。这一系列数据清晰表明,养猪业正处于 “量价齐压” 的艰难时刻,养殖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供需失衡加剧价格承压
猪料比崩塌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供应端,压力持续释放。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36619 万头,同比增长 0.6%;二季度末存栏量高达 42447 万头,同比增长 2.2%。官方明确表示,下半年生猪供应量将继续增加,意味着市场猪肉供应持续增多。而需求端复苏乏力,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餐饮消费占比下降,居民外出就餐频次减少,猪肉需求随之降低。同时,牛肉、禽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凭借价格优势,分流了约 15% 的猪肉需求。在此情形下,生猪均价较春节后高点下跌近 2 元 / 公斤 ,养殖利润空间被压缩超过 30%。市场猪肉供大于求,价格不断下行,养殖户利润被逐步侵蚀,亏损状况日益严重。
二、饲料成本飙升:豆粕价格成 “致命推手”
(一)蛋白原料暴涨加剧成本倒挂
在猪价持续低迷之际,饲料成本却急剧攀升,其中豆粕价格成为压垮养殖户的关键因素。自 6 月底起,豆粕现货价格从 2800 元 / 吨一路反弹至 2900 元 / 吨以上,东北地区更是突破 3200 元 / 吨 ,较 5 月低点涨幅达 15%。这背后主要是国际市场因素所致,美国大豆因高关税难以进入国内市场,巴西大豆出口报价涨至 265 美分 / 蒲 ,致使国内豆粕供应偏紧。
供应紧张直接反映在养殖成本上。以外购仔猪育肥模式测算,当前饲料综合成本已达 3.39 元 / 公斤 。尽管仔猪价格较峰值下跌 40% ,但育肥全成本仍高达 7.5 元 / 斤 ,而生猪市场价格仅在 7.2 - 7.3 元 / 斤 ,两者严重倒挂,养殖户每养殖一头猪都承受着巨大亏损压力。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在豆粕价格冲击下荡然无存。
(二)区域分化放大中小场压力
饲料成本上涨在不同区域呈现明显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养殖场的生存压力。北方养殖密集区,如东北、华北等地,因养殖密度大,原料运输成本高,豆粕价格涨幅领先全国,这些地区的饲料采购成本较南方高出 10% - 15% 。以东北地区为例,高昂运输费用使得每采购一吨豆粕,成本增加数百元。南方销区虽可通过进口渠道缓解部分压力,但终端养殖企业仍面临采购成本增加 15% - 20% 的困境。
根据 Mysteel 农产品监测数据,6 月中小散户饲料成本同比上涨 22% ,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采购优势,成本仅增长 8% 。这一显著差距使中小养殖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头部企业可通过大规模采购获取更优惠价格,降低成本;中小养殖场因采购量小,只能接受高价饲料,利润被进一步压缩。这种区域分化和成本差距,导致中小养殖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
三、三类猪场生死大考:环保、成本与投机的三重绞杀
在当前养猪业艰难处境下,不同类型猪场面临各自生存危机。其中,有三类猪场在行业风暴中处于生死边缘,经受着环保、成本与投机带来的三重考验,其命运不仅关乎自身存亡,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养猪业未来走向。
(一)环保不达标型:政策红线前的 “硬淘汰”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相关政策出台,环保不达标型猪场成为首要淘汰对象。新版环保标准实施,对养殖场废水排放提出严格要求,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限值从 400mg/L 大幅收紧至 150mg/L ,首次对磷排放设立 30mg/L 硬性指标 ,监管范围扩大至年出栏 2000 头规模场。这一政策红线划定,使许多猪场猝不及防。
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水源保护区内 65 万户散户成为环保风暴重点关注对象。这些散户平均每户存栏 5 - 8 头能繁母猪 ,但因环保设施简陋,难以达到新排放标准,预计将减少存栏量 350 - 500 万头 。他们大多可能选择退养,以规避因违反环保规定面临的高额罚款和法律风险。安徽利达农牧和龙德生态等企业是典型反面案例,安徽利达农牧因污水溢流被罚款 1.898 万元 ;龙德生态因恶臭气体排放被罚款 2.143 万元 。这些处罚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敲响环保合规警钟。对于中小猪场而言,要达到新环保标准,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这无疑是巨大开支,许多猪场难以承受,只能被迫退出市场。
(二)高成本运营型:效率差距下的 “自然淘汰”
高成本运营型猪场在危机中艰难挣扎,生存困境主要源于效率低下导致成本过高。这类猪场主要包括设备老旧的中小型专业养殖场和选址不当区域。因设备老化,其饲料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10% - 15% ,意味着消耗更多饲料才能产出相同重量生猪。人工成本占比超过 12%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猪料比跌破 6:1 情况下,其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比头部企业高 80 - 120 元 。
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散养已陷入亏损状态,其中这类高成本运营型猪场占比超 70% 。以河南某存栏 500 头猪场为例,其料肉比高达 3.2:1 ,而牧原等头部企业料肉比仅为 2.8:1 。这看似微小差距,导致单头饲料成本多支出 60 元 。在当前猪价低迷时,每出栏一头生猪,这家猪场就要亏损超 150 元 。面对巨大成本压力,这些猪场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它们既无法像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也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快速改进。随着亏损加剧,逐渐被市场淘汰,成为行业调整牺牲品。
(三)投机转型型:资本泡沫中的 “被动出清”
投机转型型猪场同样面临巨大生存危机。这类企业往往缺乏养殖经验,仅因看到养猪业某些时期高利润,便盲目依赖资本扩张进入该行业。然而,养猪业并非想象中简单,需要专业技术、丰富经验和科学管理。在猪价下行周期,这些企业短板尽显,现金流断裂风险极高。
某房地产背景养殖企业是典型例子,因缺乏养殖经验,在环保设施未经验收情况下就投入生产,结果被罚款 46 万元 ,直接导致项目停工。自 2023 年以来,新进入的资本项目中,约 30% 因现金流断裂面临整改或关停 。这类猪场规模通常较大,平均存栏超 1 万头 ,但因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猪价下行时抗风险能力极弱。它们在资本推动下迅速扩张,又在市场寒冬中迅速倒下,成为去产能先锋。预计 2025 年,这类投机型猪场退出产能将占行业总存栏的 5% - 8% 。它们的退场为行业敲响警钟,提醒后来者,养猪业并非可轻易投机领域,只有真正具备实力和经验,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四、后市展望:去产能刻不容缓,行业加速洗牌
(一)短期:供需错配下的弱反弹与强压力
从短期视角分析,生猪市场在供需错配背景下,呈现弱反弹与强压力并存的复杂态势。发改委分析指出,8 月上旬,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下滑,致使市场生猪供应量减少,带动猪价短时反弹。但这种反弹具有暂时性,中旬规模场出栏恢复,市场生猪供应量再度增加,而需求端依旧平淡,无明显改善,猪价再次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8 月生猪周均价环比微涨 1% - 2% 。然而,这微弱涨幅对于深陷亏损泥潭的养殖户而言,作用有限。养殖利润仅能得到小幅修复,全行业仍将处于亏损区间。在此情形下,养殖户经营压力巨大,每一次决策都至关重要,稍有差错,就可能在市场风暴中遭受更大损失。
(二)长期:产能去化与结构重构的必经之路
从长期发展来看,产能去化与结构重构已成为养猪业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 ,超出正常保有量 3.7% ,表明生猪产能仍然过剩。若去产能进程不及预期,2026 年养猪业很可能延续亏损周期。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下,中小场正加速退出市场。而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市占率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35% 提升至 40% 。
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行业格局重塑,更预示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场竞争中,唯有将养殖成本控制在 12.5 元 / 公斤以下的主体,才能在新一轮周期中存活。这要求企业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不仅是对技术和管理的挑战,更是对企业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的考验。对于整个养猪业而言,这是重新洗牌、优化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调整,养猪业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在 “洗牌期” 寻找破局之道
猪料比暴跌,如同剧烈风暴席卷整个养猪业,这不仅是行业周期波动的强烈信号,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这场风暴中,养殖户处于关键抉择点,面临艰难决策。
对于养殖户而言,明确自身定位是破局关键。环保不达标者,应尽早加大环保投入,升级设施设备,确保符合环保标准,否则将被市场淘汰;高成本运营者,必须着力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投机转型者,若缺乏核心竞争力,应及时止损,退出市场,避免陷入更深困境。
从行业层面看,实现 “去低效产能、留优质供给” 的良性循环,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协同发力。政策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大对环保达标的养殖场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养殖场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降低养殖成本;加强对生猪市场监测和调控,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市场调节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优质养殖场将脱颖而出,低效产能将逐渐被淘汰。
当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唯有筑牢环保、成本、技术三大壁垒,才能在猪业 “后规模时代” 站稳脚跟。环保是企业生存底线,只有实现绿色养殖,才能赢得社会认可和支持;成本控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养猪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养殖户积极应对,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现代畜牧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