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规模化商品蛋鸡行业,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行业认知共识“蛋鸡高效养殖700天,产蛋500枚”,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国外的育种公司提出来的,不过当时国外发达国家的蛋鸡养殖使用周期大多在550-600天,而我们国家普遍在450天左右。

虽然现在的家禽育种在蛋禽的抗疲劳能力、抗病能力等方面,提高了蛋鸡的“耐用性”。但是单纯通过育种途径,而不提升其他环节的话“高效700天”对于大多数养殖朋友们是很难实现的,究竟都有什么因素影响蛋鸡高效生产?如何打破蛋鸡高效养殖的瓶颈?影响蛋鸡高产的因素

(一)卫生消毒与疫苗接种难题

蛋鸡规模化养殖中,卫生消毒与疫苗接种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养殖人员不具备专业卫生防治知识和疫苗接种知识,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疫苗接种剂量不合理、疫苗稀释用水不达标、疫苗使用期限已过期等问题。同时,卫生质量不合格、鸡舍空气不流通也加大了鸡群传播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据统计,因卫生消毒与疫苗接种问题导致的鸡群染病风险增加了 30% 左右。

(二)养殖人员队伍力量薄弱现状

现阶段我国蛋鸡养殖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参与门槛较低。养殖人员队伍力量薄弱,表现为专业知识匮乏和调研不足。很多人沿用传统思想,不重视科学养殖,引进价格低廉的育成鸡、代养育雏、不健壮鸡苗等,增加了蛋鸡成长中的致病几率,形成效益差、用药多的不利局面。而且,在未进行全面市场调研时便盲目投资蛋鸡养殖,风险几率大大增长。

(三)养殖环境不佳的影响

蛋鸡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每天大量的粪便需要及时处理,鸡舍温度相对较高,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出现充满恶臭的养殖场现象。此外,封闭的鸡舍光照条件不足,不利于蛋鸡的健康成长。恶劣的养殖环境直接加剧了疾病感染和病鸡死亡的可能性,对蛋鸡的产蛋量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在环境不佳的养殖场,蛋鸡产蛋量可能会下降 20% 至 30%。

蛋鸡各个阶段管理要点

(一)育雏鸡管理关键

育雏鸡器官机能尚不健全,雏鸡的内脏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消化机能不完善,消化道短、胃容量小且消化液分泌少。因此,要及时供给营养全面且好消化的高蛋白饲料,促进雏鸡消化道、免疫器官、内脏器官的发育。

育雏鸡生长发育快,2 周龄体重为初生体重的 2.5 倍、4 周龄达到 5 倍,6 周龄达 10 倍以上。其中,3 周龄时羽毛占体重的 4%,4 周龄增加到 7%。所以,育雏期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含量。

育雏鸡适应环境能力差、抗病力弱,对外界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差,对外界刺激感应性强,极易患病。刚出壳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 2 - 3℃,7 - 10 日龄达到成年鸡体温,21 日龄时才能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故而,育雏期要确保雏鸡处于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注意饲料、饮水及环境的安全,减少不良应激。同时,1 周龄前适当提高日粮质量,增加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多种维生素的水平,注意预防球虫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做好各型传支多价疫苗的接种。

(二)育成鸡管理要点

育成鸡消化道的发育和机能趋向完善,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日益增强,对饲料营养的要求逐步降低。但育成后期体脂积累能力增强,如果开产前体脂过多,将不利于卵子的产生和排出,降低产蛋性能。所以,要注意跟踪、观察鸡的体重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水平,使育成鸡的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高 5% - 10%,均匀度控制在 80% 以上。

育成鸡生长发育迅速、体脂沉积能力增强,是骨骼和肌肉增长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骨架可为后期蛋壳钙沉积打下基础。因此,要重视鸡的体重管理,避免体脂过多。

育成鸡适应环境能力强,各种器官已发育健全,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此时,要把产蛋期易发的重要病防疫到位,确保蛋鸡顺利开产。

(三)产蛋鸡管理重点

产蛋鸡基础代谢旺盛、活动力强、产蛋高,整个产蛋周期的产蛋数可达 200 - 250 枚,对营养的消耗远高于非产蛋鸡。所以,要给产蛋鸡提供新鲜、充足、卫生的饮水,采购无霉变的原料,添加优质的油脂,提高产蛋率、改善蛋壳。

产蛋鸡高峰期前后对营养需求略有不同,高峰前后饲料中蛋白质、能量值都要有一定的调整。30 周龄后机体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对蛋白质、氨基酸、有机磷的需求量降低。产蛋期添加颗粒性的石粉,控制石粉添加量,根据周龄调整大、小颗粒石粉比例。

产蛋鸡对环境反应敏感,不良环境因素会影响饲料营养利用效率。要创造适合蛋鸡产蛋的条件,确保温度适宜,光照合理,空气清新,减少防疫等不良应激,使蛋鸡顺利产蛋。

综上所述,蛋鸡高效养殖700天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且许多因素是相互交织的,打铁仍需自身硬,只有用心的经营者才能“借力发力”,做好各个方面管理工作,将弊降到最小,将利发挥最大,才能实现蛋鸡高效养殖700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