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第1周,全国猪粮比为5.51:1,持续跌破6:1,但环比上涨0.36%。10年前,中国养猪业追求"以量取胜",10年后的今天,能繁母猪保有量逐年下降,持续十余年的母猪减量的背后,是中国养猪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蜕变。十年减量千万头,中国猪业如何以“精”取胜?

猪粮比持续跌破6:1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显示,2025年6月第1周,全国猪粮比为5.51:1,持续跌破6:1,但环比上涨0.36%。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80.10元。

本周生猪均价环比继续下滑。周内养殖企业减重意向偏强,出栏积极性提高,猪源供应充裕,但下游需求疲软,市场消化有限,在供过于求影响下,生猪均价环比下滑。未来一周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仍较高,但市场需求跟进乏力,预计猪价将保持震荡下滑走势,下周生猪周均价环比下滑。同时,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6月第1周全国玉米价格环比上涨0.4%,生猪产品、豆粕、配合饲料价格均环比下跌。

母猪减量:陷入涨三年跌三年魔咒

产能调控:从行政干预到市场倒逼‌

每过几年,畜牧行业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多空双方博弈的力量汇聚到一起,被人们称作“猪周期”:2015年的环保风暴拆除了数百万家散养户的猪圈,2018年非洲猪瘟更是直接抹去行业20%的产能。

但真正促使存栏量持续下降的,是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头部企业的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10年的15头提升至2024年的25头以上,部分企业甚至突破30头。如今以嘉吉等为代表的企业更是提出了PSY36头的超高水平养猪。这意味着现在3900万头母猪的实际产能,已经超过于十年前5000万头的水平。

技术进化:三个关键指标重构‌

在这十多年里,养猪业经历了三个关键指标的重构:PSY飞跃‌:通过基因育种(法系、丹系种猪占比超50%)、批次化生产管理、精准营养方案,母猪年生产力提升40%以上;料肉比下降‌:从3:1优化到2.5:1,每公斤增重节省0.5公斤饲料;出栏体重上升‌:商品猪平均出栏体重从90公斤增至110-120公斤,甚至许多地区增加到150公斤以上,单头猪肉产量提升20%。

这正是市场"要质量不要数量"的直观体现——屠宰企业也更青睐均一化的大体重猪源,消费者也出现了愿意为雪花猪肉支付溢价。

政策转向:产能调控进入精细时代

这两年,农业农村部对头部集团的"限产令"颇具深意:前20强企业合计拥有1400万头能繁母猪,约占全国总量的35%。这种调控建立在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上:全国规模场直联直报系统已覆盖90%产能,能通过能繁母猪存栏、中大猪存栏等6项核心指标预判未来10个月供应量。

消费升级引发的连锁反应‌

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4年的20.1公斤降至2023年的18.3公斤,但冷鲜肉占比从12%提升至35%。这种结构性变化促使养殖端改变策略,当终端消费市场愿意为每公斤溢价3-5元买单时,多养10天比多养10头猪更划算。

后市预测分析

由于新生仔猪数量持续恢复,后期生猪供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集团猪企需要降重出栏,后期出栏节奏有望加快,进一步加大供应压力,短期现货仍有继续回落的空间。中期来看,政策端有稳猪价意图,通过降体重、减少二育以及母猪产能不再继续增加等边际减少远期供应压力,后期需要观测集团性企业是否有降体重动作。

今年政府对食品安全和引导物价合理回升等问题极为重视,在此背景下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猪肉供应可能性更大。与此同时,生猪养殖检疫监管力度显著加强,自繁自养、专业仔猪育肥及二次育肥等各类养殖模式下的生猪,在出栏、运输、屠宰及销售环节均需持有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检疫条件的散养户和二育户销售难度大幅提高。

预计5-8月生猪通过降重维持价格稳定可能性较大,密切关注体重、政策、出栏节奏等因素。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月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络整理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