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饲料还涨?美豆替代卡脖子,巴西大豆差在哪?海大一季度净利润12.8亿元!红利初现?
自今年2月新一轮关税战打响以来,中国加快采购巴西大豆,以减少对美国依赖,但实现完全替代仍面临三重制约:一是物流短板突出;二是种植周期差异形成供应空窗期;三是产业链受国际资本深度渗透,美资背景农场占比显著。海大集团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56.3亿元(同比+10.6%),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49%),扣非净利润增速达68.6%,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业务端饲料生产稳步增长,水产与动保板块协同发力,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
巴西大豆为何难以完全替代美国大豆?
自从2018年贸易战之后,我们就着手多渠道进口大豆原料。
其中,从巴西进口最多,比如,2024年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约7465万吨、玉米约3781万吨 。
巴西大豆产量从2017年的1.14亿吨,飙升至2024年的1.69亿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出口量从2017年的6800万吨,涨到了2024年的近1亿吨。
与此同时,美国大豆在华份额从2016年的40%降至2024年的18%,受到2025年关税战的影响,美国大豆占我国进口份额恐怕将跌至个位数(如果双方之间没有达成协议的话)。
从上述数据说明,巴西大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对于大豆的刚需。
但是,“完全替代”的话,很难办到,原因有三。
第一,物流瓶颈。巴西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运效率低,运输成本相对美国也高上不少,可能限制出口增速。
第二,季节反差。南北半球种植周期差异导致巴西大豆集中上市期为3-9月,而美国大豆收获期为9-12月。单纯依赖巴西可能造成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的供应空窗期,进而导致大豆进口成本攀升。
第三,资本制约。南美是美国后花园,巴西大农场背后有很多是美资,同时,巴西的大豆产业链受国际资本控制,种子、农机等核心环节仍依赖跨国企业。即便我们从巴西进口大豆,也很难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
海大集团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上升49%
4月21日,海大集团(002311)公布2025年一季报,公司营业收入为256.3亿元,同比上升10.6%;归母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上升4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上升68.6%;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2.5亿元,同比增长11.7%;EPS(全面摊薄)为0.7708元。
截至一季度末,公司总资产478.66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0.6%;归母净资产为245.47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7%。
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主要涉及其各项业务的运营情况。公司在饲料生产领域保持稳定增长,持续为养殖业提供高质量的饲料产品。同时,公司在水产养殖和动物保健品方面也有显著的发展,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殖解决方案。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在财务方面,虽然具体的财务数据未被披露,但公司显示出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尤其是在应收账款和预付款项方面的显著增加,表明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并逐步进入旺季。同时,公司的短期借款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增加,反映了其在资金结构上的调整,以支持业务扩展和运营需求。整体来看,公司在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注:本平台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性,也不形成实际生产、投资指导建议,请养殖朋友们做好饲养管理,控制成本,适时顺势出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