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脂溢性皮炎的综合解析与防治策略》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猪脂溢性皮炎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病因、病程发展特点以及全面的防治方案等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旨在为养猪业从业者提供准确的认识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降低猪脂溢性皮炎对养猪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一、引言

猪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在养猪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影响仔猪,尤其是在出生后不久至断奶前后这段时期。患病仔猪皮肤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病变,不仅影响其外观,更会对其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乃至生存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现代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脂溢性皮炎的防控愈发重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病因

(一)葡萄球菌感染

猪脂溢性皮炎最主要的病因是葡萄球菌的感染,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这些葡萄球菌通常是仔猪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成员,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繁殖并侵入皮肤深层,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当仔猪皮肤受到外伤,如被母猪踩伤、在栏舍尖锐物上擦伤等,葡萄球菌就可趁机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增殖。

(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仔猪皮肤娇嫩,其皮肤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一些因素如环境湿度不适宜(湿度过高或过低)、温度波动较大、饲养环境卫生差(粪便、尿液清理不及时,栏舍潮湿、脏污)等都可能破坏仔猪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一旦皮肤屏障受损,外界的病原菌就更容易侵入,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便会引发脂溢性皮炎。

(三)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均衡也在猪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锌等营养素时,仔猪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会受到影响。维生素A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缺乏时上皮细胞易角化过度,皮肤变得粗糙,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激活,与皮肤的免疫功能和修复密切相关,锌缺乏可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

(四)母源抗体不足

新生仔猪主要依靠母源抗体来获得对多种疾病的抵抗力。如果母猪在妊娠期免疫接种不规范、自身营养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所产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低下,仔猪在出生后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包括引发脂溢性皮炎的葡萄球菌等。

(五)应激因素

仔猪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应激情况,如断奶、转群、环境突然改变等。这些应激因素会导致仔猪机体免疫力下降,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从而使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皮肤微生物群落发生紊乱,葡萄球菌等病原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脂溢性皮炎。

三、病程

(一)初期阶段

猪脂溢性皮炎在发病初期,通常可见仔猪的皮肤局部出现轻微的红斑,红斑多发生在头部(如眼眶周围、耳部)、颈部、背部、腹部等部位。这些红斑开始时面积较小,颜色相对较浅,可能不太容易引起饲养者的注意。同时,仔猪的皮肤可能会略显干燥,毛发也略显粗糙。

(二)发展阶段

随着病情的发展,红斑区域逐渐扩大,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呈现出明显的红色甚至暗红色。红斑部位的皮肤开始出现油腻感,有油脂样物质渗出,这也是该病被称为脂溢性皮炎的原因之一。此时,仔猪会因为皮肤瘙痒而频繁搔抓、摩擦患病部位,导致皮肤进一步受损,炎症反应加剧。

(三)严重阶段

在病情较为严重时,患病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结痂现象。最初的渗出物干燥后形成痂皮,痂皮可厚可薄,质地较硬,覆盖在患病的皮肤表面。由于痂皮的存在,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排泄功能受到阻碍,进一步加重了皮肤的病变。同时,仔猪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其健康和生存。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仔猪可能会因病情恶化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四)慢性阶段(部分病例)

少数仔猪的脂溢性皮炎可能会转为慢性病程。在慢性阶段,患病皮肤的炎症反应相对缓和,但病变依然存在。皮肤可能会持续有鳞屑样物质脱落,毛发稀疏、无光泽,患病仔猪的生长发育长期受到影响,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体型消瘦等,且容易反复发病,给养殖带来持续的经济损失。

四、防治方案

(一)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1)保持栏舍清洁干燥是预防猪脂溢性皮炎的关键。要定期清理栏舍内的粪便、尿液,确保地面、墙壁等干净整洁。合理控制栏舍的湿度和温度,一般仔猪适宜的温度在30℃左右(刚出生时),随着日龄增加可逐渐降低,湿度保持在60% - 70%较为合适。

(2)提供优质的垫料,如干净的稻草、木屑等,既能起到保暖作用,又能吸收水分,保持仔猪躺卧环境的干燥舒适。

(3)合理的饲养密度也很重要,避免仔猪过于拥挤,保证每头仔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采食、饮水位置。

2. 做好母猪保健

(1)确保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均衡,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如锌等)的饲料,以保证所产仔猪能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和良好的营养基础。

(2)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提高母猪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所产仔猪能通过母奶获得相应的免疫保护。例如,针对可能引发仔猪脂溢性皮炎的病原菌,可考虑接种相关的疫苗(如葡萄球菌疫苗等,如有可用产品)。

3. 减少仔猪应激

(1)在仔猪断奶、转群等关键时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断奶时,可逐渐减少母猪的哺乳次数,而不是突然断奶;转群时,要提前让仔猪熟悉新环境,可将新栏舍的垫料等放置在原栏舍让仔猪适应气味等。

(2)在日常饲养中,要保持饲养环境的相对稳定,尽量避免突然的噪音、强光等刺激,减少仔猪的应激反应。

4. 做好消毒工作

(1)定期对栏舍、养殖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操作。消毒频率一般每周至少1次,在疫病高发期可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2)对进入栏舍的人员、车辆等也要严格消毒,防止外部病原菌带入养殖场。

(二)治疗措施

1. 局部治疗

(1)对于患病初期、病情较轻的仔猪,可先对患病部位进行清洁处理。用温和的消毒药水(如0.1%新洁尔灭溶液)轻轻擦拭红斑部位,去除表面的污垢和部分病原菌,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擦干。

(2)接着可涂抹一些具有抗菌、消炎、止痒作用的药膏,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这些药膏可直接作用于患病皮肤,抑制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生长,缓解皮肤炎症和瘙痒症状。每天涂抹2 - 3次,持续治疗直至病情好转。

(3)在病情发展到有渗出物阶段,可先用生理盐水对患病部位进行湿敷,以清除渗出物,减轻皮肤的负担。湿敷时间一般每次15 - 20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之后再按照上述涂抹药膏的方法进行治疗。

2. 全身治疗

(1)当仔猪病情较为严重,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时,需要进行全身治疗。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要根据仔猪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由兽医确定。一般来说,青霉素可按每千克体重5万 - 10万单位的剂量进行注射,每天2 - 3次,疗程一般为3 - 5天。

(2)同时,为了提高仔猪的机体免疫力,可配合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注射液等。黄芪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可按每千克体重0.1 - 0.2毫升的剂量进行注射,每天1次,与抗生素配合使用可促进仔猪病情的恢复。

3. 营养补充

(1)对于因营养缺乏导致脂溢性皮炎的仔猪,要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如缺乏维生素A的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制剂,按照每千克饲料添加1000 - 2000国际单位的剂量进行添加;缺乏锌的仔猪,可添加硫酸锌等锌制剂,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00 - 200毫克的剂量进行添加。通过补充营养,可促进仔猪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2)在治疗期间,可适当增加仔猪的饮水和饲料供应,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其身体在患病期间的恢复需求。

五、结论

猪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对仔猪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皮肤疾病,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营养因素、母源抗体不足和应激因素等。了解其病程发展特点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在防治方面,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母猪保健、减少仔猪应激和做好消毒工作等,同时针对患病仔猪要及时进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营养补充等治疗措施。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降低猪脂溢性皮炎的发生频率,减轻其对养猪业的经济损失,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养猪业从业者应高度重视猪脂溢性皮炎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