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中国养猪业发生巨变,规模化急速提升的背后,集团猪企搅动着风云。猪场动力网盘点了2016-2024年猪企出栏量10强,并划分成不同时代。群雄逐鹿,有的来,有的走,让人唏嘘感叹。
扩张时代(2016-2019年):
温氏稳坐第一,雏鹰渐渐失落
非瘟前后,资本疯狂涌入养猪业。大幕开启,有的极速抢占地盘,有的稳定扩大势力,还有的瞬间跌落谷底,再无踪影。
从2016年的出栏排名能看出,“老牌猪企”温氏股份还是断层的存在,也是唯一年出栏超过1000万头的猪企。雏鹰、宝迪等企业还在辉煌阶段。

(注:正大数据缺失,但在前10)
尤其是“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早在2010年就成功在深交所登陆A股市场,在2015年也曾开始着手扩张行动,计划未来3-5年达1000万头,到2016年还是全国前5的存在。
而刚开始扩产不久的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在重金投入下也已初现锋芒。如新希望在2016年2月曾披露《养猪业务战略规划》,称要通过3到5年时间发展1000万头生猪。
时间来到2018年,非瘟的爆发可以说是中国养猪业的一道分水岭,高猪价给一些企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也有一些企业开始面临危机,甚至是提前出局。此后一段时间,从防疫角度出发,关于“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的模式一度引发热议,自繁自养似乎更占到上风。
从2019年出栏排名来看,温氏虽然还在第一,却其实已经受到了非瘟等因素影响,2019年温氏出栏1852万头,较2018年的2230万头下降不少。

牧原则在2018年、2019年都出栏突破1000万头。正邦也连续稳定在前3,朝着1000万头的出栏目标继续前进。
而2018年出栏量还能进入前10的雏鹰,则在2019年因资金链断裂彻底退市后,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剧变时代(2020-2021年):
牧原开启霸榜,正邦冲上第二
2020年是“改朝换代”的一年,牧原自此登上出栏量第一的宝座,同时是当年出栏量唯一突破1000万头的猪企。温氏以955万头的出栏量,直线滑落至第3。而正邦也冲榜成功,上升至第二。
这一格局也延续到了2021年。牧原、正邦、双胞胎的出栏量均实现了同比超2倍的增速。

这一年,集团猪企的扩张之势仍在持续,不仅牧原成为首个年出栏量突破4000万头的猪企,前4名也都出栏超过1000万头,为史上首次!
而在2020年曾喊出“奋斗目标一亿头生猪出栏”的正邦,在2021年虽达到1493万头的新高峰,但其背后的净利润为-188.19亿元,较2020年同期暴跌427.62%,为后面埋下了大雷。
三巨头时代(2022-2023年):
牧原、温氏、新希望难撼动
行业近几年常称的“三巨头”牧原、温氏、新希望,则是从2022年定下格局。这一年,自非瘟之后开始盲目扩张的苦果,首先由正邦吞下,负债率爆雷,继续亏损上百亿元,出栏量也开始跌破千万。
到2023年,除了“三巨头”,双胞胎、正大、德康、天邦、大北农、傲农、中粮家佳康7家猪企都创下了出栏量新高,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前10名全部创下了出栏量新高。

但我们都知道,这一年没有走出猪周期低谷,猪价让人不忍看,漂亮的出栏量背后,是惨淡的全员亏损。等待着天邦和傲农的,也是大肆扩张之后的重整之路。
新格局开启?(2024-)
进入2024年,首先会注意到,由于新希望的出栏量稳中有降,双胞胎开始冲上第3。新五丰和海大首次进入前10名,傲农已跌出前20名。

而重整成功的正邦,预计2025年出栏会超700万头。新的格局,似乎又在向我们招手了。
文章来源:猪场动力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