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传染病,由于感染溶血性巴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热、内脏器官以及呼吸道黏膜发生广泛的出血性炎症。该病主要在断奶羔羊容易发生,大约1岁的绵羊也偶尔发病,而山羊很少发病。在养羊业中,该病属于危害严重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养殖户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 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羊只饲喂单一的饲料,导致摄取营养不足。冬季没有提前准备充足的草料,导致无法摄取全面的营养,羊只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降低。
饲养环境:当天气变化异常,忽冷忽热,或者昼夜温差较大;羊剪毛后由于气候发生骤变,再加之羊舍过于简陋,具有较差的保暖性,造成羊只免疫力降低,从而诱发该病。羊只从舍饲转换成放牧饲养,或者新引进的羊只,无法很好的适应新环境,都能够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引发该病。
另外,引进羊只由于路途遥远,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或者装载箱内过于拥挤,供给的饲草饲料和饮水不足,容易造成机体体能过度消耗、感到疲劳等,也都能够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引发该病。
感染其他疾病:羊只感染呼吸道卡他以及寄生虫病等,都能够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该病。
防疫措施:新引进的羊只没有在早期进行疾病检疫,同时也没有先在一段时间内采取隔离观察饲养,反而直接将其混入大群饲养,在无形中导致外来的羊只可能感染该病,进而可能传染给本群。另外,由于较多养殖户的疫情防控意识比较薄弱,当出现疑似病羊,没有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查,从而也没有针对确诊结果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引起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羊群中体弱的羊只、羔羊和妊娠母羊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病羊通常表现突然发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停止反刍,体温升高,能够达到40—42℃,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病羊被毛脏乱,行走不稳,软弱无力,常卧地不起或者保持呆立。颈部、胸前部皮下发生水肿,可视黏膜潮红,不停流泪,还有黏性分泌物从眼中流出,经常打喷嚏,鼻镜干燥,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腔流出,气喘,呼吸困难。少数病羊还会发生腹泻,且排出混有血液的粪便,个别病羊甚至排出红尿,且往往在发生严重腹泻后因虚脱而导致死亡,病程较长的,有脑膜炎和关节炎症状。
3 病理变化
对最急性型病羊进行剖检,能够看到其全身淋巴发生肿胀,浆膜、黏膜存在出血点,但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的变化。
对急性型病羊进行剖检,能够看到皮下发生浆液性浸润,同时存在小点状的出血点,气管和咽喉也存在出血点;气管黏膜发生肿胀和发炎,胸腔内含有黄色的渗出物;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咽喉淋巴结发生肿胀、出血,且切面多汁外翻,质地脆弱;肺部存在淤血,色泽呈暗红色,存在出血点;肝脏发生肿胀、淤血;心包积液,主要是黄色的混浊液体,冠状沟处形成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少数病羊的肝脏形成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脾、肾没有发生明显的病变,胃肠道黏膜发生水肿、溃疡和弥漫性出血。对慢性型病羊进行剖检,能够发现病变主要存在于胸腔,可见心包炎纤维素性和胸膜肺炎,肝脏也发生肿胀,且在局部存在坏死灶,病程略长的病羊体质消瘦,皮下存在胶胨样浸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