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为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的提法首次亮相其中。文件提出,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
针对生猪养殖与畜牧业“稳定基础产能”多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其中,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到要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不过,“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被明确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尚属首次。其中缘由,今年1月20日的国新办发布会其实已经有所提及。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在对中国畜牧业生产形势进行解读和展望时提到,回顾2024年,我国畜产品肉蛋奶供应充裕,但畜牧业发展困难不少,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比较严重。面对这些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养殖户“渡难关”,占畜牧业大头的生猪养殖生产现在已走出困境,但是肉牛奶牛养殖亏损仍只是“有所缓解”,完全扭转生产经营困难局面还需进一步努力。为推动肉牛奶牛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主产省加强监测预警,落实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稳住产能,增强产业韧性。
实际上,去年的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就召开过奶牛肉牛提质节本增效专题座谈会。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奶牛肉牛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事不避难,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奶牛肉牛产业提质节本增效。
奶牛产业以及背后的奶业存在周期性波动,“纾困”容易为公众所理解,肉牛产业的遭遇以及纾困由来,行业外则并不清晰。那么,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状况如何?有哪些完善空间?如何稳定基础产能?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苏华维表示,我国牛肉自产量远不及消费所需,因此每年都需要向巴西、阿根廷等牛肉主产国家进口。这些国家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规模化养殖比重大,因此养殖成本极低,远比我国肉牛养殖更有竞争力;另外,国内的肉牛出栏量也在逐年增长,两者叠加导致近两年牛肉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牛肉价格持续下跌。
苏华维调研发现,并非所有类型的牛肉都在下跌,也不是所有养殖场都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如果将市场细分不难发现,普通牛肉价格下跌幅度比较大,养普通品种肉牛的养殖场大都处于亏损困境。但是,像中高档牛肉和中国本土黄牛等特色牛肉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跌。这些中高档肉牛和特色肉牛养殖场,市场表现不错。”
近10年,我国牛肉产量增长了26.5%,牛肉进口量涨幅高达863%。过去一年多,牛肉价格持续下降。据农业农村部1月27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牛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57.80元,同比降低18.1%。在供需结构调整等系列因素冲击下,目前牛肉价格已跌到近5年最低,活牛价格更是跌到近10年最低水平。今年1月20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提到,回顾2024年,中国畜牧业发展困难不少,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养殖户“渡难关”,仍只是“有所缓解”,完全扭转生产经营困难局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很多养殖场户都是贷款养牛,牛卖不上价,贷款就没法还,不得不退出行业。
更严重的是母牛被大量出售屠宰,直接影响产业安全。中国畜牧业协会在一些主产区调研时发现,目前犊牛价格已经抵不上母牛的饲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价甩卖,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进了屠宰厂。据监测,去年基础母牛存栏量比2023年6月的历史高点下降超过3%,1-11月份新生犊牛同比降幅超过8%。肉牛生产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4-5年时间难以恢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优质基础母牛群体将面临萎缩,动摇肉牛产业根基。“宰杀一头母牛可能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可一旦基础产能被完全破坏,再恢复恐怕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了。”苏华维说。
“肉牛产业纾困”能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苏华维表示很振奋,认为这极大提升了行业克服困难的信心。作为经常深入生产一线的科技专家,他发现肉牛产业对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我国公布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苏华维和同事注意到,这160个县中,有63个县都是把肉牛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在缺少田地的山区,农民养几头肉牛,行情好的时候一年就能挣上万块钱了,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因此稳定肉牛产业基础产能,对巩固脱贫成果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长期来看,要将生产成本降下来、让品质提升上去,还需要继续推进差异化养殖模式。目前我国肉牛养殖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这就使得市场各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弱,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餐饮端,产业链各环节未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会出现养殖场里活牛价格下降,而没有影响到餐饮店牛肉价格的情况。未来需要逐渐完善产业供给体系,让市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苏华维说。
文章来源:中国畜牧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