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畜牧兽医工作成效,全面分析判断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产品保障目标上,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在产业安全目标上,实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突破,饲料、兽药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在绿色发展目标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在现代化建设目标上,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重点产业建设方面,《规划》创新提出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和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并明确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指标和产业布局。

为确保预期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规划》提出畜禽种业、畜禽养殖、疫病防控、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兽医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等九大重点任务,并细化了34项具体工作,还列举了拟开展的十项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工程。同时《规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提出进一步巩固拓展的要求。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引导畜牧兽医全行业了解掌握“十四五”期间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各省(区、市)畜牧兽医工作的谋划和开展,强化督促检查,力争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障食物安全和居民生活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也是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五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 发办〔2020〕31号)精神,加快构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进畜牧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两个万亿级产业

1、生猪

发展目标。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生猪养殖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以上,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强产能调控,缓解“猪周期”波动,增强稳产保供能力。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将全国生猪养殖业划分为调出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调出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广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等省份,稳步扩大现有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稳产增产。主销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重点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养殖基地,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产销平衡区,包括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份,重点挖掘增产潜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养殖,确保基本自给。

2、家禽

发展目标。禽肉、禽蛋产量分别稳定在2200万吨、3500万吨,保持基本自给,家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区生产,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肉鸡蛋鸡养殖优势区,包括山东、广东、广西、安徽、辽宁、河南、江苏、福建、四川、河北、吉林、湖北、黑龙江等省份,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稳产增产。肉鸡蛋鸡养殖潜力区,包括山西、内蒙古、江西、湖南、云南、重庆、贵州、海南、浙江、陕西等省份,重点夯实大型肉鸡蛋鸡养殖基地条件,加大产业技术力量配备,稳步推进产业发展。肉鸡蛋鸡特色养殖区,包括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份,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品种肉鸡蛋鸡养殖,提高消费自给率。水禽养殖优势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重点发展肉鸭、蛋鸭、鹅等生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水平,推广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高水禽养殖经济效益。

(二)四个千亿级产业

1、奶畜

发展目标。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奶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左右,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奶业养殖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实现奶业全面振兴。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东北和内蒙古区,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重点巩固传统种养结合优势,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兼顾乳肉兼用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及高产优质苜蓿生产,扩大养殖规模。华北和中原区,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重点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发展专业化养殖场,提高集约化程度;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探索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巩固加工业基础优势,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业体系。西部区,包括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重点巩固牧区生产优势,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发展乳肉兼用牛、奶山羊、牦牛等品种;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提高奶类商品化率。南方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重点是加快养殖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提高区域特色饲草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奶水牛等特色奶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2、肉牛肉羊

发展目标。实施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坚持稳定牧区、发展农区、开发南方草山草坡的发展思路,推进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肉、羊肉产量分别稳定在680万吨和500万吨左右,肉牛肉羊养殖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东北区,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发挥粮食资源和可利用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种养结合,加强主导品种选育和改良,发展适度规模舍饲养殖。中原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西北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重点保护地方特色肉牛肉羊品种,科学利用草原资源,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发展现代家庭牧场,提高出栏率,稳定牛羊肉生产。西南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省份,挖掘草山草坡资源利用潜力,扩大牛羊肉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

3、饲草

发展目标。围绕草食畜牧业需求,以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基地建设等支持政策为抓手,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生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杂交构树、饲料桑等区域特色饲草资源,加快建设现代饲草生产、加工、流通体系。优质饲草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全株青贮玉米收储量5000万吨以上(折干草重),优质苜蓿产量500万吨以上;饲草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东北区,重点发展种养结合、就近利用模式,利用耕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和苜蓿,同步利用人工草地种植羊草,优先满足区域内饲草需求,兼顾商品草种植生产。黄淮海区,坚持种养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重点调整玉米利用方式,发展全株青贮玉米,适度发展苜蓿生产,着力提升区域内优质饲草自给能力。西北区,坚持种养结合与商品草生产并重,积极推进粮改饲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加强草畜配套,有条件的区域适度发展优质苜蓿,打造优质商品草种植、收储、加工、流通基地。南方区,坚持草畜结合、特色发展模式,重点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等一年生牧草,积极开展草山草坡改良放牧养殖。青藏高原区,坚持以草定畜、草畜结合模式,加快发展特色品种种植和豆禾混播栽培生产,推广饲料入户和饲草科学搭配,着力保障区域内优质饲草均衡供应。

4、特色畜禽

发展目标。着重完善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扩大优质种群规模,加大特色畜禽品种商业化培育和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创建,打造特色优势产区。发挥好特色畜禽养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色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根据蜜源植物分布,加强中华蜜蜂保护与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西方蜜蜂养殖,扩大浆蜂养殖量,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发展蜂产品精深加工,延长蜂产业链,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传统特色优势区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地城市周边城郊新兴发展区推进马业发展,传统特色优势区重点推进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育马、养马及相关特色赛事活动,城郊新兴发展区重点加强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培育专门用途马匹的品系或类群,开展性能测定,培育赛马、马术、马球等运动及观赏、休闲骑乘等消费潜能,促进现代马产业与国际接轨。以四川、重庆、山东、江苏、河南、浙江、安徽、福建、吉林、新疆等省份为重点地区,提高肉兔、獭兔、毛兔饲养专门化生产水平,增强制种供种能力,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以广东、安徽、山东、江苏等省份为重点地区,加强肉鸽、鹌鹑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立足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加大绒山羊和细毛羊核心群保护力度,持续提高绒毛用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改善羊绒和羊毛的品质。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重点推进梅花鹿养殖业发展,围绕“扩群、提质、增效”,拓展产业链,提升梅花鹿养殖水平。发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份马鹿资源优势,优化马鹿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效益。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等省份加强貂、狐、貉等毛皮动物养殖,保障高质量毛皮原料。鼓励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开展双峰驼、羊驼养殖,逐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生产水平,加快形成肉、绒毛同步发展的骆驼全产业链。

【版权声明】来源:执业兽医、农业农村部。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