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自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许多猪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产业链上下游也受到严重影响。目前,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仍时有发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没有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情况下,生物安全防控是预防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手段。本文阐述了猪场防非洲猪瘟生物安全设施的配置,包括人员、车辆、物资进出猪场的相关设施,猪舍内部设施以及环境控制设施等,并介绍了各设施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旨在为猪场提供科学、系统的防控非洲猪瘟生物安全管理方案,降低非洲猪瘟传入风险,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生物安全设施的配置

人员管理上,设隔离生活区供员工进班前隔离3~5 d,配污净分区的洗澡更衣室与不小于3 m的自动喷雾消毒通道;车辆管理有场外洗消中心,配备清洗、消毒、烘干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入口设符合规格的消毒池,还设中转料塔避免饲料车直接入场;物资管理设消毒静置间,配备多种消毒设备,特殊物资用熏蒸房处理;猪舍采用独立设计并分区,全封闭且装防媒介生物设施与空气过滤设备,配自动饲喂和饮水消毒系统;环境控制含污水处理系统、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以及防鼠防蚊蝇装置,全方位构建防护体系。

2 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生物安全设施的操作流程

2.1 人员进出操作流程

进入猪场流程。员工在进入猪场前,先在隔离生活区进行3~5 d的隔离观察,期间不得离开隔离生活区,隔离期满后,员工进入洗澡间和更衣室,按照先污区后净区的顺序进行洗澡、更衣和消毒。进入生产区后,员工直接前往工作岗位,不得随意串岗。

离开猪场流程。员工离开生产区时,先在猪舍门口的消毒区域更换工作服和鞋,放入指定的收纳容器,然后通过消毒通道进入生活区,在生活区洗澡间再次洗澡,换上便服后离开猪场。员工离开猪场后,3 d内不得前往其他猪场、农贸市场、屠宰场等场所。

2.2 车辆进出操作流程

进入猪场流程。外来车辆进入猪场前,先到洗消中心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和烘干处理,洗消完成后,车辆在猪场大门外等待,经猪场管理人员检查确认合格后,缓慢通过车辆消毒池进入猪场;饲料车进入猪场后,将饲料卸入中转料塔,由内部料车转运至猪舍;运猪车进入猪场装猪时,应在指定的装猪区域进行操作,装猪前后对车辆和装猪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离开猪场流程。车辆离开猪场时,同样要经过车辆消毒池进行消毒;运猪车在装载生猪后,应尽快离开猪场,不得在猪场周边停留;离开猪场的车辆应及时前往洗消中心进行再次清洗、消毒和烘干处理,以备下次使用。

2.3 物资进出操作流程

进入猪场流程。外来物资到达猪场后,先在物资消毒静置间拆除外包装,对物资进行表面消毒,消毒后的物资在静置间静置24~48 h,经检查无异常后,由专人转运至猪场内部的物资储存区。对于需要熏蒸消毒的物资,按照熏蒸房的操作流程进行消毒处理。

离开猪场流程。猪场内部物资如需运出,应进行必要的包装和消毒,防止物资携带病毒传播,运出物资的车辆应在离开猪场前进行消毒处理。

2.4 猪舍内部操作流程

日常管理。饲养人员每天定时进入猪舍进行饲喂、饮水、清扫、观察猪只健康状况等工作。进入猪舍前,饲养人员应更换工作服和鞋,经过消毒通道进入猪舍;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不同猪舍的饲养工具应分开使用,不得混用。

免疫接种和疫病监测。按照猪场的免疫程序,定期对猪只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同时,加强疫病监测工作,定期采集猪只的血液、粪便、组织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观察,并送兽医实验室进行诊断和检测。

猪只转群和销售。猪只转群时,应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进行操作,避免不同批次的猪只混养,转群前,对转群通道和接收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猪只销售时,在指定的出猪台进行操作,严禁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舍。出猪后,及时对出猪台和周边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2.5 环境控制操作流程

污水处理。每天定时将猪舍产生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按照污水处理工艺的要求进行处理;定期检查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检测,达标后方可排放或回用。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发现病死猪后,饲养人员应立即通知兽医,由兽医进行诊断和鉴定,确认病死猪后,使用专用的运输工具将病死猪运至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防止病毒传播。

防鼠、防蚊蝇。定期检查防鼠、防蚊蝇设施的完好性,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投放鼠药、喷洒杀虫剂,定期清理猪场周边的环境,减少鼠类和蚊蝇的滋生场所。

3 生物安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3.1 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

建立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对人员进出管理设施、车辆进出管理设施、物资进出管理设施、猪舍内部设施和环境控制设施等进行检查,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损坏情况、消毒效果等,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安排维修或更换。对洗消中心的高压清洗机、泡沫机、烘干机、自动饲喂系统、通风系统、饮水消毒设备等关键设备,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运行稳定。

3.2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管理

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碱类消毒剂等。在选择消毒剂时,应注意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浓度、使用方法、保质期等因素,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使用,控制好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建立消毒剂的采购、储存和使用台账,记录消毒剂的采购日期、生产厂家、规格、数量、使用日期、使用地点等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

3.3 人员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猪场员工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讲座,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包括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生物安全设施的操作流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新员工入职前,必须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建立员工的生物安全考核制度,定期对员工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对违反生物安全规定的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

3.4 应急管理措施

制定非洲猪瘟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等内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猪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能力。在猪场周边建立疫情监测点,及时掌握周边地区的疫情动态,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进行处置,采取封锁、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 结论

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生物安全设施的配置与操作流程是防控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合理配置人员、车辆、物资进出管理设施,猪舍内部设施以及环境控制设施,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操作流程,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非洲猪瘟传入猪场的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猪场的安全生产。同时,要不断加强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持续完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养猪业的整体防控水平,以应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挑战,促进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作者:马占领,胡胜波,杜明)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