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SF七年防控历程

  第一轮(2018.8–2019.8):坚持不清群,采用检测-剔除法,初步建立防控意识。

  第二轮(2019.9–2020.8):掌握复产技术,拒绝使用“活疫苗”。

  第三轮(2020.9–2021.8):意识到疫苗不能带毒生产,首次发现空气传播。

  第四轮(2021.9–2022.8):不再盲目坚持精准剔除,开始重视空气传播。

  第五轮(2022.9–2023.8):实施空气阻断,采用“流调-清除”或区域清除策略。

  第六轮(2023.9–2024.8):全面实施空气阻断,取得显著成效。

  第七轮(2024.9–2025.8):流行率历史最低、损失最小、产能释放最大,验证空气传播控制有效性。

  第八轮(2025.9–2026.8):强调尊重历史、研究规律、避免重蹈覆辙。

  总结:七年防控历程表明,非洲猪瘟专治“各种不服”,推动产业技术革命的两大关键是“早期群体内剔除净化技术”和“空气传播的发现与应用”。

二、ASF空气传播的观察与验证

  2020年冬季起:北方阳性场增多,进风口、过滤棉频繁阳性,怀疑气溶胶传播。

  2021年12月21日:首次定义“非接触性传播”,并通过硬件配置验证。

  2023年2月:南农“后浪论坛”形成行业共识。

  2023年6月:首篇田间传播研究报告发表。

  2024年10月: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发布行业共识报告,确认空气传播控制成效。

  研究验证:

  实验条件下,ASFV可在特定温湿度下短距离传播,空气中半衰期为14–19分钟。

  田间试验中,通过荧光粉验证灰尘可从一栋舍传播至另一栋舍,证实气溶胶传播存在。

  结论:空气传播的发现与控制是ASF防控的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是北方养猪业复苏的关键。

三、季节性空气过滤的实践应用

基于这些发现,行业开始推行季节性空气过滤策略。通过气溶胶模拟试验发现,病毒浓度与持续时间与群体感染率呈正相关。在育肥舍安装正压空气过滤系统的试验显示,阻断效果达到90%,猪只留存率提升至84.96%。

一些繁殖场进行了空气过滤改造,建立了外部和内部双重过滤系统。实践表明,系统的日常维护、检查和滤网更换至关重要。

这一策略特别适合北方地区的生产实际,能够顺应流行规律,成为当前有效的防控手段。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非洲猪瘟防控仍然依靠完整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预防、控制、净化和复产四个环节。空气传播途径的发现和应用,被认为是实现低流行率的关键突破。

季节性空气过滤在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体现了尊重科学规律、因地制宜的防控理念。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过滤系统的持续维护和稳定运行,这将成为下一阶段防控工作的重点。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