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月至9月期间,全球累计报告疫情8181起,涉及猪只约38.2万头。进入10月至11月,疫情仍持续高发,欧洲、亚洲和非洲多国接连出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尽管我国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可控状态,但境外输入风险和秋冬季传播压力依然存在,养猪场户必须高度重视,全面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严防疫情侵入。
一、全球疫情扩散态势加剧
2025年1-9月,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已处于高位运行状态。9月份单月就有17个国家报告了661起疫情,较8月份大幅上升。10月至11月,疫情进一步扩散,欧洲成为疫情重灾区,非洲及东欧部分地区也出现集中暴发。
欧洲地区:野猪与家猪疫情交织蔓延
塞尔维亚在10月至11月期间频繁暴发疫情,涉及多个地区的野猪和家猪。例如,10月上旬在兹拉提波尔州等地报告了3起野猪和38起家猪疫情,造成野猪死亡、家猪感染和大量扑杀。类似情况在普奇尼亚州、布兰尼切夫州等地也多次发生。
波兰则以野猪疫情为主,10月至11月累计报告139起野猪疫情,涉及圣十字省、西滨海省等多个地区,造成大量野猪死亡。
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等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其中,克罗地亚在11月7日于奥西耶克-巴拉尼亚县集中暴发52起野猪和2起家猪疫情,成为单地单批次高发案例。
此外,意大利、德国、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波黑、北马其顿等国也报告了多起野猪或家猪疫情。
非洲及东欧地区:家猪疫情突出
南非于10月24日在西开普省等地报告了4起家猪疫情,造成感染、死亡和扑杀。乌克兰在10月27日报告一起家猪疫情,导致220头家猪死亡,单起疫情损失严重。摩尔多瓦也在10月初报告了一起家猪疫情。
二、国内疫情总体可控,风险因素仍存
2025年,我国共报告3起非洲猪瘟疫情,整体处于稳定可控状态,未出现大规模扩散。
1月,香港地区在元朗黄泥墩、逢吉乡的猪只样本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随即对涉事猪场采取禁运、扑杀和区域管控措施。
7月,广西平孟镇发生一起疫情,存栏生猪795头,发病215头,死亡209头,对当地猪价造成短期波动。
10月,台湾省确诊非洲猪瘟病例后,实施全台禁运禁宰、划定管制区、扑杀疫点猪只、禁止厨余养猪及暂停猪肉出口等应急措施。
尽管国内疫情整体平稳,但仍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境外疫情持续高发,跨境传播压力大;二是秋冬季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延长传播周期;三是冬季养殖环境管理难度增加,通风减少可能导致病原积聚,猪只抵抗力下降。
三、关键防控措施:官方应急与猪场实操并重
官方应急处置措施
疫情发生后,各地普遍采取应急措施。如台湾地区实施禁运禁宰、扑杀疫点猪只、禁止厨余喂养等;欧洲国家如塞尔维亚、波兰等采取扑杀、划定疫区、限制移动和强化消毒;南非、乌克兰等国也以扑杀和消毒为核心手段。
猪场秋冬季防控技术要点
面对复杂的疫病传播环境,养猪场户需高度重视生物安全与饲养管理,特别是秋冬季节气温低、温差大、环境病原易存活,更需加强防控。
1、加强临床巡查
每日观察猪群采食、饮水、呼吸、体温、分泌物、皮肤变化及排便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并采样送检,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按规定报告疫情。
2、科学免疫接种
针对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制定合理免疫程序,选择合格疫苗,严格按说明使用。免疫时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免疫后做好抗体监测。
3、强化卫生消毒
低温会影响消毒剂效果,建议使用温水稀释或选用低温消毒剂。地面可采用火焰消毒,带猪消毒应减少。物资需恢复至室温后再消毒。疫情风险高时,每周进行1-2次全面消毒,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4、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设置洗澡间、消毒房、车辆消毒池等设施,生产区与生活区实体隔离。减少人员、车辆、物资流动,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做好引种和出猪管理,严防外部传入。
5、规范病死猪处理
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防止病原扩散和场内循环传播。
6、优化饲养管理
做好防寒保暖,控制湿度,保证营养,提高猪群抵抗力。定期清理料槽、饮水设备,及时清除粪尿,合理通风,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空气清新。
7、合理药物预防
在气温骤变、换料等应激时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性疫病。
8、实施针对性防控
针对非洲猪瘟、口蹄疫、仔猪腹泻、蓝耳病等秋冬高发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做到一病一策。
全球非洲猪瘟疫情仍在蔓延,国内防控不容有失。养猪场户应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执行生物安全与饲养管理措施,守住猪场健康防线,避免疫情毁掉全年心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