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中粮集团)宣布购入三船美国大豆,总量约18万吨,标志着中国买家在数月沉寂后正式重返美国大豆市场。此次采购的大豆计划于12月和次年1月从美国西海岸港口装运,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此前,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买家本年度一度全面转向南美市场,大量采购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以满足国内压榨和饲料行业的需求。然而,随着南美供应周期临近尾声以及库存结构的调整,中国市场重新打开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窗口。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粮集团的此次采购并非孤立事件,而可能是一系列更大规模进口行动的开端。据斯通艾克斯(StoneX)和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AgResource)等专业机构预测,若中美双方在即将举行的高层会谈中达成初步协议,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周内追加采购500万至1000万吨美国大豆。此举不仅有助于填补明年3月巴西新季大豆上市前的供应空档,也将有效稳定国内豆粕、豆油市场的价格波动,缓解养殖和加工企业的原料压力。与此同时,部分中国油厂已提前锁定2月份船期的巴西新作大豆,显示出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上的灵活性与前瞻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巴西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大豆出口国之一,但今年其出口节奏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采购热情高涨,巴西大豆价格年内已上涨约20%。然而,高昂的运输成本、汇率波动以及国内压榨企业利润持续收窄,导致近期部分买家暂停采购。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正是美国大豆争夺出口份额的关键时期,中国恢复采购为美国农户带来了实质性利好,也为两国农业贸易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在另一条贸易战线上,中欧之间的猪肉贸易争端也进入关键阶段。2025年10月27日,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发布通知,宣布将于10月31日召开关于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猪副产品反倾销案的听证会。听证会将聚焦初步裁定中的倾销行为、产业损害及其因果关系等核心议题,不涉及其他无关事项。届时,预计将有来自欧盟委员会及比利时、丹麦、芬兰、奥地利等成员国的代表出席,同时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肉类生产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中国畜牧业协会代表、欧洲多国驻华使馆官员和国内企业代表也将参与陈述。
  自2025年9月10日起,中国已依据《反倾销条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15.6%至62.4%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措施。其中,西班牙里泰拉肉类公司、丹麦皇冠公司等配合调查的企业被赋予差异化税率,而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则面临最高税率。这一举措清晰传递出中国政府维护国内生猪养殖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决心。中方强调,反倾销措施并非旨在封锁市场,而是为了应对长期存在的低价倾销问题,防止外部冲击扰乱国内产能布局。
  面对即将到来的谈判,中方提出了明确的核心诉求:一是要求欧盟逐步取消扭曲市场的农业补贴政策,消除因补贴带来的非公平竞争优势;二是希望与欧方协商建立更加透明、稳定的贸易机制,避免进口猪肉以低于合理价值的价格大规模涌入,进而对正处于恢复期的中国生猪产业造成持续冲击。目前,中国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高位,进口主要用于调节阶段性供需缺口。在此背景下,反倾销调查既是保护本土产业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公平化的重要实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