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平谷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以及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主办,由北京市平谷区世农创农业科技中心承办。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参会,涵盖农业科技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知名企业家及杰出青年代表。与会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农业科技前沿动态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农食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推动政策优化、模式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球粮食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开幕式上,多位国内外重要嘉宾发表致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任友群强调,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应加强跨学科协同与国际人才培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必须依靠科技突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肯尼思·奎因通过视频发言,高度评价中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并呼吁全球携手应对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在致辞中表示,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构建全球农业科技命运共同体。北京市委副书记游钧出席并讲话,强调北京将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全力支持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开幕式由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主持。
  大会现场举行了多项重磅发布与揭牌仪式,标志着农业科技创新迈出关键步伐。中国农业大学东阿阿胶产业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推动传统中医药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拓展功能性食品研发新路径。同时,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聚焦合成生物学在农业育种、绿色制造、资源循环等领域的应用,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在创新成果发布环节,孙其信校长发布了《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3.0》,该模型集成了农业知识图谱、作物生长模拟与智能决策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精准种植、病虫害预警和农业管理智能化。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彭石介绍了《农业中关村核心区2.0》升级方案,提出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落地’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国际权威机构也纷纷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首席科学家Sandra Milach发布《2025创新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农业科技十大趋势,包括基因编辑、数字农业平台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副总裁Gerardine Mukeshimana推出《创新目录: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营养、可持续农业与韧性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推广路径。世界资源研究所副总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3倡导团负责人Craig Hanson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12.3倡导团》进展,强调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对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重要意义。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Johan Rockström则发布了《2025 EAT-柳叶刀委员会报告》,提出基于科学边界的健康膳食与地球承载力平衡的新框架,倡导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性变革。
  当天还举办了四场高水平全体会议,议题紧扣时代脉搏。‘AI与未来农业’专场聚焦人工智能在农作物监测、智能农机调度和供应链优化中的实践案例;‘营养导向的农食系统’探讨如何通过育种改良、加工技术创新提升食品营养价值;‘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深入分析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享碳汇农业、可再生能源农场等减缓策略;‘促进多边合作保障农食供给’则呼吁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增强脆弱地区的抗风险能力。这些讨论不仅回应了当前农食系统面临的紧迫挑战,也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食物供应网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自2023年首届大会成功举办以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已成长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盛会,持续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实践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