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呈现“飘红”态势,已有21个省市猪价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按理说,价格上涨本应是养殖户期待的好消息,但令人意外的是,多数养殖户却依然愁眉不展。尽管行情看似回暖,背后的现实却并不乐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场“上涨”变得有苦难言?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10月2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为11.28元/公斤,较前一日微涨0.01元/公斤。虽然涨幅不大,但这是连续第七天上行的结果,累计涨幅已达0.24元/公斤。换算成一头标准体重为120公斤的肥猪,每头可多卖约28.8元。然而,这样微薄的收益在高昂的成本面前几乎杯水车薪,难以扭转整体亏损的局面。
更严峻的是,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10月第三周生猪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当前采用仔猪育肥模式的养殖场户头均亏损高达281.88元。结合目前主流集团猪场公布的养殖成本——普遍在12元/公斤左右来看,这意味着整个行业仍处于全面亏损状态。即便猪价小幅回升,距离盈亏平衡点仍有明显差距,所谓的‘上涨’更像是在深渊中缓慢爬坡。
从区域市场来看,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本轮涨价的领涨区域,生猪出栏价普遍在11.19至11.56元/公斤之间,表现相对坚挺。而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则处于震荡调整阶段,报价区间拉大,达到9.87至13.50元/公斤。其中,广西、湖南、江西等地仍低于11元/公斤,处于价格洼地。西北和西南地区整体偏弱,报价集中在10.35至11.31元/公斤,尚未走出低迷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养猪大省’的省份,如河南、四川等地,尽管产能集中,但猪价压力依然较大。这主要源于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仍在稳步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末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存栏量已达4.368亿头,同比增加986万头,增幅为2.3%。这一数字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产能并未收缩,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
尽管第四季度将迎来传统消费旺季,包括腌腊、春节备货等需求有望提升,但在没有重大疫病导致产能骤减的情况下,季节性需求的增长难以完全消化庞大的供给压力。因此,短期内猪价上涨空间有限,仍将面临较大阻力。综合来看,未来猪价或将以震荡缓慢上行为主,但整体涨幅不会太大。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理性判断市场节奏,科学安排出栏计划,才是应对当前困境的关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