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猪只的日增重是衡量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增重越快,意味着猪只能够更早达到上市体重,从而减少饲养周期和饲料消耗,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然而,在追求快速生长的同时,饲料转化率这一关键参数常常被忽视。事实上,良好的饲料转化率不仅能降低饲养成本,还能在缩短上市时间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因此,建议养殖户定期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猪群进行料肉比测算,以便科学评估饲养效果并优化管理策略。
  尽管部分猪只摄入了充足的饲料,但其生长速度却明显滞后于同批次的其他个体。这种现象往往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管理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饲养密度、环境温湿度、饮水管理、环境卫生以及饲料质量等均是影响猪只生长性能的核心要素。只有全面把控这些关键点,才能确保猪群健康、高效地生长。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只的采食行为、生长表现和日常活动。研究表明,猪群每日有两个明显的采食高峰:清晨6:00至8:00,以及下午15:00至18:00。当饲养密度过高时,猪只平均每日的采食时间会显著缩短,进而影响总采食量。此外,高密度饲养易引发应激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大量释放,导致新陈代谢紊乱,抑制增重效果。行为学上也表现出异常,如咬斗行为频发、站立时间延长、卧息时间减少,严重影响休息与能量积累。
  环境温湿度同样是决定猪只生长效率的重要条件。由于猪缺乏功能性汗腺,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仔猪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以维持体温稳定,而成年猪则更容易受到高温热应激的影响,出现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甚至发热等症状。低温环境下则易诱发咳嗽、腹泻等疾病。湿度方面,相对湿度过低会导致空气中灰尘飞扬,刺激呼吸道黏膜;而过高湿度不仅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还会加速猪舍结构及设备的老化,增加疫病传播风险。
  饮水管理在实际生产中常被低估,但其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妊娠母猪而言,分娩后的饮水量直接关系到乳汁分泌的质量与数量,因为母乳中水分占比高达81%。育肥猪若长期饮水不足或饮用不洁水源,极易引发肠道疾病。统计显示,近年来猪的发病案例中约76%为消化道相关疾病,其中不少与缺水或水质污染密切相关。水分摄入不足还会降低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间接推高饲养成本。因此,保证清洁、充足、持续的饮水供应是基础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环境卫生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前提。猪粪堆积、蚊蝇滋生、老鼠出没等问题不仅破坏栏舍卫生,还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有效的卫生管理措施包括:定时清理粪便,保持地面干燥通风;实施‘三维一体’驱虫方案——即通过饲料添加药物进行体内驱虫,使用双甲脒类药剂进行体外皮肤处理,并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环境中的蚊蝇;同时清除猪舍周边杂草,喷洒生石灰消毒,阻断病原传播路径;建立定期灭鼠机制,防止鼠类携带病毒进入生产区。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饲料受到霉菌污染,其中的脂肪会迅速氧化酸败,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也会大幅下降,同时产生难闻气味,降低适口性,导致猪只采食意愿减弱。更为严重的是,霉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等)种类繁多,已知超过300种,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这些毒素可损害肝脏功能,造成肝组织变性、坏死、肿大,削弱机体解毒能力和免疫应答水平,使猪只更易感染各类疾病。急性中毒时甚至会引起细胞死亡、器官衰竭,严重威胁猪只的生命安全与生产性能。因此,加强饲料储存管理,定期检测霉变情况,并合理使用脱霉剂,是防控霉菌毒素危害的关键举措。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