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生猪市场并未如预期般迎来消费回暖,反而延续了下跌态势。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10月第1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2.90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2.8%,同比下跌29.5%。全国30个监测省份的生猪价格均出现下跌,这是自7月中旬以来猪价持续走低所致,当前价格已跌至年内低位,与年初相比,跌幅超过22%。

节后,猪价继续下探。上海钢联数据显示,10月1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0.81元/公斤,区域价差显著,其中广西价格最低,仅为9.94元/公斤,福建价格最高,达11.49元/公斤。

这一轮猪价下跌,已让养殖行业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不同养殖主体所承受的市场压力呈现出分化态势。中小散户因养殖成本较高,面临的压力最为严峻。尽管他们存在一定的抗价情绪,但在猪价持续下行的形势下,也难以有效应对。大型企业凭借低成本和现金流优势,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然而在市场供应未见减少、需求也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压力也在不断累积。

节假日消费拉动效应减弱

传统而言,节假日期间猪肉消费的增加通常会对猪价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在今年国庆与中秋的长假期间,猪价却未能回暖。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曲国娜指出,自今年9月学校开学以来,屠宰量便已有所增加。加之生猪价格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地区的屠宰量持续保持一定规模。尽管随后屠宰量稍有下降,但相较于前期,总体仍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市场供应的增量始终高于需求的增量,所以整体节日消费对猪价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

实际上,猪价走势的反转早在7月中旬便已开启。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7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4.99元/公斤,较前一周下降了0.7%,同比下降20.7%。此后,除9月第1周外,周度猪价均呈现下降态势。

进入10月,猪价持续下跌。上海钢联数据显示,10月1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降至10.81元/公斤。目前,猪价已跌至年内最低点,甚至近乎触及近5年的低位。


融达期货生猪研究员史香迎分析指出,从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四季度生猪供应十分充足。并且当下双节已过,距离元旦、春节尚有时日,终端需求表现平平,猪价呈现易跌难涨的态势。

另一方面,在猪价下行阶段,企业通常会采取降低生猪体重的措施来减少亏损,这容易形成“猪价下跌→降低体重、积极出栏→猪价继续下跌”的负循环。目前,部分地区已显现出该负循环的初期迹象。

产能去化进展缓慢

面对持续走低的猪价,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措施。农业农村部在7月召开的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度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二次育肥行为,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格把控新增产能。据央视新闻8月10日的报道,农业农村部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调减产能。牧原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响应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一是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截至9月末降至330.5万头,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二是管理生猪出栏体重,前期持续降低平均体重,截至8月末降至120千克;三是在销售端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配合构建管控体系,确保育肥猪流向屠宰厂。

然而,产能去化的进度并不尽如人意。史香迎指出,国庆中秋假期猪价下跌后,生猪养殖步入全行业亏损阶段,部分企业开始调减生猪产能。但由于此次亏损期刚刚开启,且当前距离腌腊、春节消费旺季较近,部分养殖主体对旺季猪价仍抱有相对乐观的预期,故而产能去化进程迟缓,对后市猪价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范晴晴表示,从养殖企业前期的产能布局情况以及目前的去产能速度来看,直至2026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较为充裕的局面或许仍将持续。能繁母猪存栏量会影响未来10个月的生猪供应,倘若后期生猪产能去化速度依旧不容乐观,那么2026年下半年猪价也难以实现回暖。

后市展望不容乐观

展望未来猪价走势,市场机构普遍谨慎。正信期货基于生猪基本面周期推演,认为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进入压力期,且本轮压力期持续时间和跌幅均未达到历史平均。华龙期货预计10月生猪市场供过于求格局难改,猪价或承压,未来将维持低位震荡。虽消费逐步提振,但难抵供给增量,当前生猪供需仍偏松。

生猪期货市场也反映出悲观预期。行情数据显示,国内生猪期货主力合约9月累计跌约9%,10月前两个交易日累计跌逾8%,其中10月9日跌5.88%,10月10日跌3.21%。国庆中秋长假后首个交易日,主力合约重挫近6%,刷新上市以来新低至12,000元/吨。

供应压力持续增加致猪价下跌。上市猪企销售数据显示,2025年9月,温氏股份销售生猪332.53万头,环比增2.45%,同比增32.46%;正邦科技销售生猪79.07万头,环比升18.07%,同比升107.64%;新希望销售139.42万头,环比增4.22%,同比增16.92%。Mysteel农产品团队监测数据表明,10月重点省份养殖企业生猪计划出栏量1339.33万头,环比9月实际出栏量提升5.48%,各地企业计划出栏量普遍增加。

面对猪价下跌压力,上市猪企普遍采取“以量补价”策略。几家上市猪企公告显示,虽9月生猪销售均价跌幅4.66%-8.03%,但多数猪企销售收入环比8月仍小幅增加。不过,牧原股份9月商品猪销售量价收入齐降,9月销售量557.3万头,收入90.66亿元,价格12.88元/公斤,较8月均明显下降。

市场分析机构认为,基本面供强需弱格局难改,生猪市场情绪悲观。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分析团队指出,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产能去化慢,多数省份猪价跌破12元/公斤,市场承压、看空情绪浓。紫金天风期货称,9月以来需求虽回暖,但生猪现货价持续下跌,养殖端抵抗能力弱,企业持续抛售出栏,供需过剩程度难预估。

未来猪价转机或在产能去化的进度。牧原股份9月销售简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330.5万头,预计年底降至330万头。广州期货分析,头部企业配合降重要求,是三季度尤其是9月生猪出栏加快原因之一,有望提前释放供应。对于远月合约,因仔猪价格下跌和反内卷要求,行业产能有望加速去化,远月供需大概率改善。

然而,短期内猪价仍面临较大压力。正信期货分析师李莉根据领先指标判断,未来三个月猪价或继续承压。中小规模主体多外购仔猪批次化育肥,当前出栏生猪多为春季前后补栏仔猪,虽库存下降后可出栏生猪将减少,但需时间。总体看,生猪市场正处于艰难去产能过程,供应足、需求弱,猪价短期内难改善。养殖企业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度寒冬。产能去化到一定程度、供需平衡后,猪价有望实质性回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