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持续承压,猪价 “旺季不旺、跌势加剧”,国庆中秋双节亦未扭转颓势,截至 10 月上旬全国生猪均价跌至年内及近 5 年低位,养殖户亏损扩大(部分外购仔猪养殖户每头亏 150 元),上市猪企面临 “量价收入齐降” 或 “以量补价效果有限” 困境。政策端已通过冻猪肉收储、引导头部企业减产能托底市场,行业进入 “政策托底、市场出清” 关键阶段,四季度猪价能否温和回升、养殖端如何突围成市场焦点。

猪价持续下跌

通常节假日猪肉消费增加会支撑猪价,但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猪价未回暖反而跌幅扩大。

10 月 13 日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0 月第 1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 12.90 元 / 公斤,环比跌 2.8%,较上一周 1.8% 的跌幅扩大 1 个百分点,猪价下跌态势加剧。

上海钢联生猪分析师曲国娜解读,9 月学校开学后生猪屠宰量增量,且因猪价低部分地区延续增势,后续虽略降但仍缓慢增长。双节期间供应增量大于需求增量,节日消费带动效应有限。

实则 7 月中旬起猪价已逆转进入震荡下行区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 14.99 元 / 公斤,环比跌 0.7%、同比跌 20.7%,此后除 9 月第 1 周外周价均降。10 月猪价续跌,上海钢联数据显示 10 月 13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跌至 10.81 元 / 公斤,当前猪价达年内低点,近近 5 年低位。

融达期货生猪研究员史香迎分析两方面原因:一是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四季度供应充足,双节后离元旦春节尚远,终端需求一般,猪价易跌难涨;二是猪价下行期企业常降重减亏,易现 “猪价跌→降重出栏→猪价再跌” 负循环,目前部分地区有初期迹象,但天气转凉生猪增重快,出栏体重下降不明显。

曲国娜补充,今年生猪产能、供应大,价跌属阶段性调整,但当前供需失衡仍在,二育入场积极性低,且前期新生仔猪环比增,下半年供给增量预期存,限制猪价上涨。

对于后市,史香迎提出可通过出栏进度、体重、肥标猪价差、出栏情绪判断:若出栏快、体重降、价差强,或养殖端抗价情绪强,可能是短期底部信号;但若供应压力未被需求承接,易二次探底。

从当前基本面看,史香迎表示虽无明显 “超卖”,但肥标猪价差走强、养殖端 “低价惜售”、低价刺激消费,猪价有止跌企稳苗头。展望后市,虽腌腊、春节旺季消费会增,但四季度供应充足,猪价反弹高度有限。

养殖户卖一头猪亏损高达150元!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一规模养殖户表示,生猪价 “一天一个价,越卖越亏”:自繁自养每头亏超 40 元,外购仔猪头均亏约 150 元。卖猪则 “认栽”,不卖承压 “压栏” 成本,身边已有养殖户减重出栏或淘汰低效母猪。

中小户承压,上市猪企 “御三家” 亦难抵猪价下跌冲击。

牧原股份2025 年 9 月商品猪销量 557.3 万头、收入 90.66 亿元、均价 12.88 元 / 公斤,环比分别降 20.4%、23.5%、4.7%,呈 “量价收入齐降”。

温氏股份同期销 332.53 万头、收入 49.75 亿元、均价 13.18 元 / 公斤,销量环比微增 2.45%,但均价降 5.18%,收入承压。

新希望9 月销 139.42 万头、收入 17.46 亿元、均价 12.89 元 / 公斤,销量环比增 4.22%,均价降 4.80%,收入同比滑 23.82%。

“以量补价” 成猪企普遍策略,效果却有限:大北农9 月销 37.37 万头(同比增 33%),收入同比降 6.2%;天邦食品9 月销 61.27 万头,均价 12.8 元 / 公斤(环比降近 9%),均未扭转收入下滑。

中城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分析,头部猪企凭规模优势,采购生产资料议价强、成本低,但业内认为,其在低价周期仍处亏损区间。

为缓解供应压力,今年 5 月起,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多次开产能调控会:7 月提 “淘汰能繁母猪、控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9 月 16 日,两部委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推动各省落实。

同时,国家加速冻猪肉收储:8 - 9 月启 5 次,10 月 10 日再收 1.5 万吨,以稳市场情绪。

不过,上述晴隆养殖户称,收储规模有限难补缺口,计划观望至年底,猪价无起色则考虑转型或退出。

华龙期货研报指出,当前生猪供给压力未缓解,短期或 “供需双增”,10 月供大于求难扭转,猪价大概率低位震荡。

虽挑战严峻,中小养殖户仍有突围路:李晶指出,中型家庭农场可凭灵活性,走特色养殖或参与 “公司 + 农户” 转型;龙头企业带头调控产能、淘汰能繁母猪,产业结构或趋均衡。

政策托底显效,四季度猪价有望温和回升

面对持续低迷的行情,政策层面已开始频频出手。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规模超过3.5万吨,以缓解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压力。

“收储的目的不在于推高价格,而是防止价格过度下跌,防止养殖端恐慌。”朱增勇对记者表示。根据国家调控预案,当猪粮比价低于6比1时,政府可视情启动收储。目前该比价已降至5.8比1,意味着部分养殖户已陷入亏损区间。

除了政策托底,头部企业也开始自我调节。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企业在9月均提出“适度调减产能”“降低出栏体重”的计划,以缓解供需压力。“减重出栏能快速改善现金流,避免进一步亏损。”上述养殖猪企人士透露。

张晓君分析,收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心理预期层面。“从历史经验看,收储启动后通常1至2个月内猪价会止跌回稳,但要形成持续上涨,还需要产能出清配合。”

她进一步解释,若7月以来母猪存栏开始环比下降,并在四季度持续收缩,则2605之后的生猪期货合约有望从贴水转为升水,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供需收紧的判断。“不过,这取决于‘去产能’的执行力度。若效果不及预期,市场可能继续交易‘挤升水’逻辑。”

综合来看,行业进入了一个“政策托底、市场出清”的关键阶段。在朱增勇看来,随着中秋、国庆消费旺季的尾声、南方腌腊季的启动,四季度猪价有望温和回升。“但价格不会大幅上涨,政策调控的目标是稳,不是推涨。”

对养殖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比谁更能熬”。“这轮周期调整是一次‘耐力赛’。未来两三个月,现金流紧张、融资渠道受限的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张晓君对记者直言。

来源:卓创资讯、蓝鲸新闻、网络综合等

编辑:梁丽丽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