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正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自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实施以来,农业品牌已不再只是市场推广的标签,而是承载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战略工具。进入2025年,面向2035年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中国农业品牌必须回答三大关键命题:如何在高基数上实现持续增长?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该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下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品牌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了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连续多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品牌打造的重要性。2022年提出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四大行动;2023年明确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区域公用品牌;202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更是将品牌建设纳入农业强国战略框架之中。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体系,而农业品牌正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支点。从‘水韵苏米’到‘甘味’‘贵品’,各省区域公用品牌已完成从无到有的1.0阶段,正迈向以标准、文化和价值为核心的2.0乃至3.0时代。
过去十年,我们解决了‘有没有品牌’的问题;未来十年,则要攻克‘品牌强不强、能否走向世界’的难题。当前,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与品牌正在深度融合,企业品牌的崛起推动了市场的精细化分工,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农业品牌借助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新型营销方式,实现了触达效率与销售转化的双重跃升。徐闻菠萝、火晶柿子等产品通过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成为现象级爆款,展现了数字时代农业品牌爆发的巨大潜力。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品牌设计、包装创意甚至传播推广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共创建设’模式。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亟需培育五类具有引领性的农业品牌。首先是**品质高端的健康品牌**。质量是品牌的根基,而当前许多农产品仍停留在‘合格线’边缘,缺乏稳定性与一致性。借鉴日本学者狩野纪昭的质量分层理论,中国农业应从‘合格质量’迈向‘魅力质量’,即不仅满足基本需求,更能带来惊喜与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检验检测机制和认证认可制度,像当年福特汽车依靠标准化提升效率一样,用科学管理重塑农业生产的精度与可信度。唯有如此,才能提供高营养、安全可靠的健康食品,回应‘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消费升级诉求。
其次是**践行大食物观的生态品牌**。随着人们对食物来源认知的拓宽,农业不应局限于耕地作物,而应向森林、草原、水域、微生物等多元资源延伸。生态品牌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其核心在于依托生物多样性,构建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类品牌需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态种植、有机养殖和循环农业技术,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栖息地。通过维护健康的农业环境,不仅能稳定产出多样化食物,还能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可持续’转变的需求,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是**信任度高的持久品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任经济,而在农产品领域,信任尤为稀缺。美国学者福山曾指出,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信任。对于农业品牌而言,长期稳定的品质输出和透明合规的企业行为是赢得信任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合规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杜绝虚假宣传与短视行为。只有建立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信誉,才能成为消费者心中‘放心买、重复买’的选择,从而成长为农业领域的常青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四是**充满智慧的创新品牌**。科技创新是农业品牌升级的核心引擎。尽管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但在高端蔬菜、畜禽种源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例如,部分优质番茄、彩椒依赖进口,白羽肉鸡种源曾长期受制于国外巨头。因此,种业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同时,数字化转型也为农业带来全新机遇——从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到区块链溯源,技术正在重构农业生产方式。此外,‘未来食品’如植物蛋白、细胞培养肉等新兴品类也值得关注。未来的创新品牌将以科技为驱动,不断探索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满足个性化、功能化、便捷化的消费需求,为农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品牌**。农业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体现在全链条的服务体验上。从生产端的技术指导、金融支持、物流配送,到消费端的售后服务、用户互动、会员运营,都需要建立高效、响应迅速、个性化的服务体系。通过打造覆盖‘田间到餐桌’的完整服务网络,不仅可以提升从业者效率,也能增强消费者满意度,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未来成功的农业品牌,将是那些能够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农业品牌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期。政策层面应继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资源向优质品牌集聚,并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秩序。农业企业和经营主体则需树立长远品牌意识,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文化塑造、科技创新与传播策略,善用互联网工具扩大影响力。同时,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欧美日韩等地的品牌经验,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助力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可以预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来十年将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成为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