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6元!”这四个字像一把重锤,砸在每个养猪人的心上。生猪价格已全面进入“5元时代”,整个养猪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亏损。
如果不算2021年那段短暂的低价,上一次如此惨烈的低价还要追溯到七年前的2018年,那也是非洲猪瘟首次袭击中国的时候。
如今的猪价已不仅是市场波动,更成为一面照妖镜,映出整个行业的畸形与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又是谁该为这场全行业危机负责?

01 资本规模为王:好心办坏事的现实讽刺
第一记耳光,响亮地打在了“资本规模为王”的产能过剩逻辑上。
回想当初,国家扶持大型猪企的初衷是稳定市场、平抑猪价,希望通过规模化养殖消除“猪周期”的剧烈波动,让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现实却走向了反面。在政策鼓励下,大量资本涌入养猪行业,各大猪企纷纷跑马圈地,开启了一场疯狂的产能扩张竞赛。
数据显示,仅2020年,中国前10大猪企的出栏量增速就超过60%,某知名猪企甚至提出要达到1亿头出栏量的目标。
资本非但没有成为稳定行业的力量,反而变成了推动价格下行的“幕后推手”。当资本的逐利本性遇上农业产业的脆弱性,结果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猪价被死死压在低位。

02 失灵的模式:猪周期预测为何全面失效?
第二记耳光,打在了那些失效的猪周期预测模型和所谓专家的脸上。
曾经,无数企业和养殖户依赖猪周期模型来决定生产计划,希望借此踏准节奏,实现盈利。许多专家也信誓旦旦地预测猪价的“高光时刻”,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
如今,这些模型和预测几乎全面失灵。猪农们不仅没有实现“奔小康”的梦想,反而陷入“越养越亏”的困境。
“专家说下半年会好转,结果下半年更差;又说明年会回暖,现在都不敢相信了。”一位散养户无奈地说,“按照专家的预测养猪,早就亏得底朝天了。”
实际情况是,传统的猪周期已经被扭曲和拉长。在规模化养殖占据主导的新形势下,行业动态变得更加复杂难测。

03 降本内卷:为何成本越低猪价越跌?
第三记耳光,打在了“降成本就能高枕无忧”的美梦上。
过去几年,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降成本的“军备竞赛”。从饲料配比到养殖技术,从管理效率到品种选育,每个环节都在追求极致的成本控制。
理论很美好:只要我的成本比同行低,就能在任何行情下生存下来,甚至利用行业低谷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当所有人都在拼命降成本时,整体养殖成本线不断下移,结果就是猪价一定会跌到比行业主流成本更低的水平。
“现在不是比谁赚得多,是比谁亏得少。”一位养殖场负责人坦言,“你成本降到7元,猪价就跌到6.5;你降到6.5,猪价就跌到6元。永远比你低一点,逼着你继续降成本或者退出。”
文章来源:今日猪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