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已成为行业“不可承受之重”。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跌至13.85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1.8%,9月下旬生猪期货加权指数更是创下年内新低。

价格颓势直接加剧企业资金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22家上市猪企负债合计达3720.47亿元,整体负债率57.77%,其中天域生物、新五丰、金新农3家企业负债率超70%,部分企业短期负债规模竟是现金储备的32倍,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

在此情况下,多家上市猪企密集换帅,引起关注!9月19日,天邦食品在预重整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的副总裁严小明因个人家庭原因辞职,引发市场对战略连续性的担忧;8月27日,天域生物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史东伟因个人规划退休离任,实控人罗卫国实现绝对控股,公司同步推出4.65亿元定增募资“解渴”,此前其已连续五年亏损,2025年一季度负债率达75.91%;8月26日,神农集团聘任投行背景的闫瑾出任财务总监,业内解读为“强化资本运作以缓解现金流压力”;9月2日,天康生物任职近20年的副总经理郑东生因工作调整离职,虽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2.27%,仍引发投资者对治理稳定性的关注。

为遏制市场颓势,国家层面启动多维调控。华储网9月19日发布通知,9月23日启动1.5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品种限定为国产II号、IV号分割冻猪瘦肉,按300吨/标的竞价交易,通过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交易系统实施。在储备收储之外,产能调控成为另一关键抓手,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25家头部猪企座谈,明确“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要求头部企业年底前减产100万头,配套财政金融惩戒措施,此前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仍超正常保有量3.6%,产能去化迫在眉睫。地方层面也积极协同发力,河南省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每周发布价格预警引导养殖户“降体重、避压栏”,7月全省生猪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12.3%。

面对双重压力,养殖企业加速策略调整以寻求破局。在产能收缩方面,牧原能繁母猪存栏从年初362万头降至343万头,计划年底再减13万头,商品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自6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温氏等企业同步跟进,8月全国生猪宰前均重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减少2.6公斤,猪肉供给量下降约2%;降本增效领域,牧原PSY平均达29头,优秀水平突破35头,2025年上半年盈利107.7亿元,行业整体依托饲料价格低位运行,自繁自养成本持续下降,前7个月头均盈利108元,已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资本运作纾困上,天域生物通过定增引入实控人资金,神农集团新聘投行背景财务总监强化融资能力,部分企业还通过清退高成本租赁猪场压降负债。

对于未来生猪市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将经历短期阵痛后逐步修复。

受市场长期看好驱使,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

朱增勇认为,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四季度商品猪供应仍将较充裕,但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有望缓解猪肉供给过剩的局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同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

长期趋势上,农业农村部明确将对产能过剩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确保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落地,政策推动下,预计2026年中期供应同比下降,供需将从宽松转向紧平衡,“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占据优势”。中国畜牧业协会王爱国建议,大型企业应“聚焦育种、营养等降本手段,带头减产能”,中小养殖户需“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通过政策与市场协同破解周期困局。

(来源:综合自农业农村部、农民日报、华储网、企业公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