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金秋九月,生猪市场却未能迎来预期的回暖,反而陷入持续探底的困境。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全面迈入“6元时代”,部分地区甚至跌破5元/斤,创下近三年来的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上旬生猪价格仅为13.7元/公斤,同比暴跌超过三成。广西地区成为本轮下跌的“重灾区”,全省猪价集体进入“5字头”区间,而东北、华南等地也仅勉强维持在6元出头,多地养殖企业已陷入深度亏损。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崩塌,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猪产能严重过剩。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7月期间,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高达9.3%。按照六个月左右的育肥周期推算,这意味着从2025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初,市场将迎来一波密集的集中出栏潮,供应压力将持续高企。与此同时,前期养殖户对节日行情抱有强烈期待,纷纷选择压栏增重,导致大体重肥猪积压。进入9月后,随着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信心迅速瓦解,大量400斤以上的超重猪被迫集中上市,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给冲击。
  其次,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变化也在加速价格下行。自9月起,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生猪跨区调运管理规定,限制活猪长途运输,增加了区域流通难度。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防控疫病传播,但也导致区域间价格分化严重。例如,广西与海南之间的猪价差一度高达2.5元/斤,散户卖猪难问题愈发突出。与此同时,大型养殖集团为完成季度出栏目标,仍在加大出栏力度。统计显示,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环比增长1.3%,日均出栏量上升近5%,成为压低市场价格的重要力量。
  此外,曾被视为调节市场的“隐形杠杆”——二次育肥现象已近乎熄火。过去,部分投机性养殖户通过购入标猪进行再育肥,在价格上涨时高价出售获利,从而影响短期供需平衡。然而,随着监管部门加强对二次育肥的管控,明确要求不得违规开具检疫证明,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已全面停止向此类客户销售生猪,并暂停提供相关检疫服务。这不仅切断了二次育肥的资金链,也削弱了市场短期内的价格支撑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需求端依旧疲软无力。尽管传统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临近,但终端猪肉消费并未出现明显复苏。高温天气延缓了餐饮行业的恢复节奏,团餐、宴席等大宗采购需求增长乏力。截至9月中旬,重点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仅为31.89%,虽较前一周略有回升,但增幅微弱,远未达到正常水平。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屠宰企业议价能力增强,进一步压低收购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已于9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新一轮生猪产能调控措施。会议明确提出两大核心任务:一是推动25家重点养殖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任务分配将依据各企业前期母猪存栏增长情况;二是要求各省根据《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中的红线指标,结合当前实际存栏量,制定区域性去产能计划。同时,政策还强调控制出栏体重、遏制非理性压栏行为,防止市场进一步失衡。
  不过,专家指出,能繁母猪的削减传导至商品猪供应端至少需要10个月时间,因此当前的供需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真正的产能收缩效应预计要到2026年下半年才能显现。在此期间,整个行业将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过程。对于大型养殖企业而言,成本控制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有望在逆境中脱颖而出,而负债率高、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中小养殖户则处于危与机并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大企业的减产可能释放部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环保、资金和技术门槛的提升也在加速小户退出。未来,走合作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养殖路径,或将成为中小户生存发展的关键出路。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